原本歷史中,黃巾起義在河北大爆發后,禰衡一家南下荊州避難。
漢獻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禰衡前往許昌游學,當時許昌雖然新建,卻是皇帝劉協遷都后的居所,四方人才前來許昌投靠者,不計其數。
禰衡剛到許昌,身上藏著一塊名刺。
所謂的名刺,就是名帖,在漢代拜訪時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員或是高門豪族交際時,必不可少的工具,類似于現代社會的名片。
因為人生地不熟,又沒有人引薦,抵達許昌的禰衡一直沒有地方可去,以致于名刺上的字跡都模糊不清了,讓禰衡的自尊心大受打擊,人也變得偏激起來。
許昌許多前來投奔朝廷的有才之士見到禰衡臉生,不禁詢問其出身姓名,禰衡傲然的答道:“平原第一名士禰衡,禰正平。”
其余人等皆無語,有人調侃道:“既然禰兄如此大才,乃平原第一名士,如今在許昌主管人才招聘的乃是陳長文(陳群)與司馬伯達(司馬朗),你為什么不去投奔他們呢?
有他們的舉薦,禰兄注定官運亨通,一帆風順啊!”
然而禰衡卻當著眾人的面,不屑的說道:“他們不過是宰牲賣酒之人,你竟然想讓我去低聲下氣的結交他們,太看不起我禰正平了吧!”
這就是典故“懷刺”的由來。
圍觀眾人皆無語,隨著禰衡的奇葩言論引起大家的哄笑,圍觀之人越來越多,禰衡反而很享受這種被所有人注視的感覺。
人群之中又有人問道:“既然禰兄自稱平原第一名士,一定對如今在許都的人才非常了解,不知您認為如今天下之中,誰最有才能?”
禰衡素來只看重魯國人孔融,與弘農人楊修,且與他們二人乃至交好友。
孔融乃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是東漢末年的一代名儒,繼蔡邕之后的又一位文章宗師,亦擅長詩歌。
楊修則出身弘農楊氏,世代簪纓之家,自楊震到楊修之父楊彪,連續四世皆官至太尉,名望與汝南袁氏并駕齊驅。
于是禰衡傲然的向眾人道:“唯有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才能非凡,其余人等,皆不值一提。”
圍攻群眾之中,有人強忍笑意的再次問道:“曹公、荀令君(荀彧)、趙蕩寇(西園八校尉趙融)都能稱得上才華蓋世嗎?”
可能曹操才屠徐州沒有多久,禰衡還是有些忌憚,故而當時并沒有評價曹操。
他知道荀彧相貌英俊,趙融肚子很大,于是譏笑道:“荀文若可以憑借他的臉去吊喪,趙稚長可以讓他管理廚房膳食,想必他做出來的飯菜一定很美味。”
圍觀之人不再看禰衡的笑話,荀彧、趙融皆是才能、德行俱佳的賢能之士,天下聞名,卻被禰衡出言嘲諷,大家都對他咬牙切齒。
因為這里是大漢如今的都城,法律森嚴,這才沒有釀成流血事件。
從這時開始,眾人皆知禰衡恃才傲逸,臧否過度,認為對方的才能超過他就極力貶低,認為對方才能不如禰衡的,就經常無視他人,不與他們說話,因此禰衡在天下士人中的名聲并不太好。
不過,因為禰衡在辭賦一道造詣頗深,在世人所不恥其為人時,同樣對他的才華還是非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