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牢姐羌的萬人軍陣兵敗如山倒,許多士兵知道對方騎兵的追擊速度,這里又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沒有群山峻嶺可供他們躲避,唯有投降一條生路。
機靈一些的士兵立刻扔下武器,匍匐在地上,口稱“投降”。
拓跋珪在戰前早已經下達了對方投降不殺的命令。
他立刻分出一千人馬,將投降的牢姐羌軍隊收繳武器后,看管了起來,剩余四千鮮卑騎兵仍然跟隨自己追殺其余的牢姐羌軍隊。
雖然這個時代的消息比較閉塞,但是從緊鄰自己的并州與雍州還是得到了些許零星的消息。
并州刺史劉備麾下出現了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細柳將軍周亞夫的身影,雍州牧董卓麾下更是出現了已經在天下揚名的武安君白起、陽夏侯馮異。
這讓拓跋珪、拓跋燾產生了懷疑,不可能有如此湊巧的事情,既然他們也來到這個時代,華夏的名將名臣們為什么不能來到漢末這個注定群雄割據的時代。
雖然他們還不知道整個天下間,除了這幾人外,還有多少華夏的英杰們來到大漢,但是他們知道絕不僅僅只有張良、周亞夫、白起、馮異寥寥數人而已。
他們鮮卑拓跋氏,在后來浮華的兩晉時代,尚且未能一統華夏。
當時北魏領土達到巔峰之時,東起幽州遼西郡,西至涼州敦煌郡,南達秦嶺、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北魏算是統一了整個華夏北方,與中原的部分地區,以及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南部區域。
拓跋珪、拓跋燾商量后,一致認為,要想與華夏英杰們爭雄天下,僅僅依靠鮮卑一族,絕不可能做到。
畢竟漢人的數量可是他們鮮卑族人口的無數倍。
兩晉時代,之所以游牧民族能入主華夏,除了游牧民族在這個時間段人才輩出,又發明了雙馬鐙等自身原因外。
還有許多華夏王朝自身的原因。
其一,東漢及魏晉時代,朝廷為抵御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而實施強制內遷政策,將烏桓、氐羌等族遷至并州、涼州、幽州等地。
雖然短期內緩解了邊疆壓力,但未能妥善安置內遷的少數民族,導致其被迫融入農耕社會。
加上地方官員對胡人欺壓、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加劇了民族矛盾。
其二,司馬家諸王混戰,幾乎打光了天下的軍隊。
而西晉“好男不當兵”的浮華風氣,更是在兵源斷層后,無法及時補充,最終在胡馬南下時,幾乎難以形成有效的反擊。
其三,小冰期的加劇,導致北方越來越寒冷,災害頻發,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游牧民族不得不南遷,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領土。
而漢末本就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加上無數英杰的到來,在拓跋珪、拓跋燾看來,他們最大的優勢在出生于兩百年后。
無論是對于歷史的走向,這個時代人才的了解,還是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都遠勝于這些漢人英杰。
而劣勢就是鮮卑人的基本盤遠遠落后于漢人,所以他們必須吸納其他民族,以此來對抗漢王朝的各路諸侯。
好在漢王朝如今并非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諸侯割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