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的水稻,由于地理、氣候、稻種、種植培養技術等多方面原因,基本是一年一熟。
這也是劉辯在抵達幽州,穩定下來后,第一時間安排人前往西南尋找早熟稻的原因。
有了早熟稻稻種,基本能保持稻谷一年兩熟,幽州的糧食產量就算不能達到兩倍,也能比起原來多收獲七成左右。
當年第二季的水稻產量比第一季會少收獲一部分。
范增聞言,眼睛微微一亮道:“此話當真?若真有如此稻種,將此引進到江東地區,憑借江東的天然地理優勢與水利灌溉系統,我們每年的糧食產量將比原來翻上一倍啊!”
“不僅如此,我當初沿著西岸勘察十余日,見到大小不一的溪流三十余條,它們皆自高山奔流而下,這是上天給予人間的饋禮。
開墾良田,必定需要引水灌溉,有了這些自高山而下的溪流,我們無須建設任何的水利工程,只需要稍稍將溪水引入到良田之中,夷洲島就能成為我們后方穩定的大糧倉!
此處海灣水深避風,可以建造港口。山中更有樟木、楠木無數,造船之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虞子期說到最后時,開始在案桌上比比劃劃起來。
范增緩緩起身,明亮的眼睛在燭光中,變得異常火熱,微微顫抖的說道:“項王,這是天賜寶地啊!此乃江東之巴蜀也!
當年楚漢相持時,項王與劉季老兒對峙于滎陽,糧草屢次被后方的彭越所騷擾,導致后來糧食告罄,不得不急于同劉季分勝負。
如果當時我們有夷洲作為后方的糧倉,完全不必著急猛攻劉季,最終誰勝誰負,猶未可知也!
如今這個時代,天下英雄并起,比起秦末之時,猶有過之。
若我們能得到夷洲島作為后方根據地,進則可以跨海進攻徐州與三齊之地,退則可以占據江東,鞏固東南半壁。”
項羽望著案桌上,虞子期勾畫的夷洲島與會稽郡的距離,目光深沉的說道:“跨海運糧,談何容易!”
“項王,如今的時代已經不是四百年前了。
這四百年間,隨著大漢對長江以南地區的投入與發展,江南與江東地區不再是蠻荒之地。
江東瀕臨大海,造船技術比起四百年前也得到長足的進步,沿海一些漁民已經能建造遠航的小型船只。
老朽相信,只要我們前往沿海招收造船方面的人才,并加大投入,一定能制造出可以遠航運糧的大型船只。”范增如今年紀不過二十余歲,卻時常自稱老朽,其他人見了,一定會露出詫異的目光,而項羽同虞子期則視而不見。
“以‘亞父’之意?”項羽看向范增,沉聲說道。
范增沒有答話,從袖中取出算籌,放在案桌上,雙手不停的擺弄無數細小的竹棍,口中念念有詞。
算籌是華夏一種古老的計數方式,最早出現于何時已不可考,但是最晚出現的時間在春秋初期。
因為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算籌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國之間皆有記載。
算籌是若干根相同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制成,需要計數和計算的時候可以放在案桌上或地上使用。
算籌在華夏數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同時期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記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