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開始,其中一些籌算方法還被編成了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訣。
這些口訣對后來算盤的發明起到了促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古代數學家祖沖之便是利用算籌計算出了圓周率的大致范圍,這一結果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
…………
一刻鐘后。
范增將算籌收進衣袖中,緩緩開口道:“自會稽郡至夷洲島,順風七日可達,平常時,也只需十余日。根據子期將軍帶回的消息,島上的土人,各方面都非常落后。
雖然有幾十個部落,人數卻少則幾百,多則數千,皆不堪一敵。
我們只需要派遣三千將士,就能掃平夷洲島的其他勢力。
然后以這三千士卒為根基,教會島上歸順的各部落百姓種植,來年即可收獲至少三十萬石糧食。
待到港口建成,大船竣工,以后每個月大船都能往返于會稽與夷洲之間。”
“萬萬不可!范先生此謀,確實能最快占領夷洲島。但是子期當日流落夷洲島時,若非當地人所救,早已經死于荒山野嶺之中。
這四年來,我為了尋訪項王與妹妹的身影,踏遍了夷洲島各個角落,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幫助。
若非他們相助,我亦不可能漂洋過海的返回會稽郡。
如今卻因為我的原因,導致夷洲島戰火蔓延,搶占對方的領地,如此忘恩負義之舉,豈是我輩中人所為?
當年的韓信亦知,一飯之恩,當涌泉相報,難道我虞子期連淮陰的胯夫都不如嗎?”虞子期立刻義憤填膺的反對道。
范增長嘆一聲道:“子期啊!為將者當知,仁義不能抵十萬石糧草,恩情換不來戰略要沖。當年項王若聽老朽之言,在鴻門宴上解決掉劉季老兒,又何來垓下之敗與自刎烏江?”
虞子期想起他在夷洲島上最好的朋友巴朗,曾經帶他去看的圣山,那些刻在玄武巖上的圖騰記載著這個部落渡海而來的歷史,與他們楚人一樣,都是漂泊者的后裔。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人是顓頊高陽帝與祝融的后人,顓頊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因此,楚人的祖先羋姓、熊氏,原本并不是生活在南方蠻荒之地,而是起源于中原的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
因為商王朝的不斷驅逐,顓頊、祝融的后裔不斷的南遷,他們渡過長江,來到南方定居。
當時的南方雖然沒有被開發,卻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沒有中原與北方那么寒冷,且山水環繞,易守難攻。
顓頊、祝融的后裔自此開始在南方繁衍生息,部落的實力漸漸強大,最終建立了楚國。
這讓虞子期對島上的居民除了感恩外,還有同病相憐的感覺,因為在他看來,他們皆是漂泊者的后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