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來的外國片商們,有美國的金環影業、日本的東映株式會社、法國的高蒙電影公司..
很顯然,這些老外對于國內這種充滿形式主義的電影展開幕活動并不感興趣,估計其中有不少公司都是給本國政府面子才來的。
一上午的會議結束,下午總算是開始了展映環節。
展映安排的影片被放在了中國電影資料館進行放映,《孩子王》被當成了首映影片。
陶玉書這才明白林氏影業為什么有幾個電影制片廠都沒獲得參加電影展的名額,而林氏影業卻會這么容易的就獲得了中國電影展的入場門票。
原來是需要他們撐場面。
《孩子王》是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是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征戰國際電影節所獲獎項的天花板。被拉來撐撐場面,也很合理。
林氏影業這次只被允許帶三部電影來展映,陶玉書當時考慮到國內的審查風氣,帶來的是《孩子王》《秋天的童話》和《阿郎的故事》。
電影展為期一周,林氏影業的三部片子在展映期間均受到了外賓們的強烈歡迎,交易進行的異常順利。
最終《孩子王》《秋天的童話》和《阿郎的故事》這三部影片分別收獲了40萬美元、58萬美元和107萬美元的版權合同。
《孩子王》的版權交易金額少主要是因為海外版權早已經賣的七七八八了,《秋天的童話》是愛情片,許多片商對亞洲人談戀愛并不感興趣。
反倒是《阿郎的故事》雖然是部講述父子親情的文藝片,但因為有著賽車這個元素受到了不少片商的歡迎一周的中國電影展結束后,林氏影業總計收獲205萬美元的合同。
相比之下,國內的其他電影制片廠的成績就顯得有些拿不出手了,賣的片子不多就算了,合同額也比較少,多在一二十萬美元。
算下來,最后幾家電影制片廠這回的創匯任務還沒林氏影業一家貢獻的多。
這樣的情況讓電影局、中影和幾家電影制片廠的領導都有些難堪,但大家也都有了心理準備。
畢竟在電影展映期間,除了林氏影業拿出來的三部影片之外,國內其他電影制片廠的影片反響都比較平淡。哪怕是滬影廠拿出了謝靳的作品,也沒有激起什么波瀾。
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現階段國內制片廠的制片水平已經與許多電影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拉開了水平。人家片商來肯定是為了采購精品影片,要求自然更高,能夠入眼的也就更少。
何況,這些電影制片廠帶來的片子都是反映當代的現實主義題材。
這些影片的政治議題尤其突出,很多片商對這種類型的片子并不感冒。
電影展閉幕后,外賓們都走了,可參加電影展的幾家制片單位都被中影留了下來,開會總結得失。
其實不管是電影局、中影還是各家制片廠,大家都明白存在的問題,但以現階段的體制,開會根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會后,陶玉書正想離開,卻被滕進賢給叫住了。
除了陶玉書,中影的丁達明也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