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楹出身燕京官宦人家,早年父親夏仁虎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讀的是燕師大的前身北平師范大學,說起來還是陶玉書的校友。
林海音幼年時隨父母遷居燕京,直到48年才回灣島,對燕京同樣有著樸素而深厚的情感。
“燕京城現在變化不小,不過主要是在二環外。南柳巷還在,家父在那里還買過一處院子,大致應該與以前是一樣的。”
林海音小時候住在曾在椿樹胡同的福建永春會館和虎坊橋大街的廣東蕉嶺會館暫居住過,住的最長的是現西城區琉璃廠西街西口的南柳巷。
現如今福建永春會館和廣東蕉嶺會館早已物是人非,只有南柳巷的四合院仍健在。
問起兒時舊事,聽著林朝陽的講述,林海音臉上難掩曦噓。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干饅頭蘸白糖還有吃炸醬面,熱乎乎的豆汁兒一頓能喝上三大碗。
當時我媽媽很不能理解,總是皺著眉說:
這乾巴巴的怎麼咽得下去?
那硬邦邦的粗面怎麼嚼得動?
豆汁兒簡直像水!
她是土生土長的灣島人,卻生了我這麼個燕京胃。”
林海音說著話,臉上流露著緬懷之色,林朝陽面露微笑說:
“正巧最近天氣熱,等會我給你們幾位做頓地道的老燕京炸醬面。”
聞言,林海音表現欣喜,臉上流露出幾分期待。
今天林海音夫妻倆來本是為了林朝陽作品出版的事,可見了面后誰也沒提這件事,話家常丶憶往昔反倒成了今天的主題。
林海音夫妻二人聊的興起,又談到了在燕京的求學經歷,談到了少年時在燕京的種種遭遇,往事雖已久遠,卻仿佛歷歷在目。
眼見快到中午,林朝陽張羅著下廚做飯,董橋對著林海音夫妻二人調侃道:“朝陽的廚藝是一絕,今天若不是跟著您二位來,我可沒這個口福。”
聽得此言,林海音夫妻倆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期待。
今天陶玉書姐妹倆去上班了,家里兩個小的也都上幼稚園了,保姆阿娣倒是還在,林朝陽一早特地吩咐她去采購了些食材。
她要幫忙做菜,卻只被安排了洗菜的活。
嘉慧園的廚房在設計時充分的考慮到了香江人中西結合的飲食習慣,既可以做中餐,也可以做西餐。
林朝陽站在寬敞的廚房中,仿佛自帶一股氣場。
北方人吃面,和面是第一步。
雪白的面粉被留入盆中,加了少許鹽和雞蛋液,再加入溫水,林朝陽邊用筷子攪拌邊感受著水量的多與少。
等感覺水和面的比例恰到好處,面粉成為絮狀,他放下筷子,一手扶著面盆,一手揉面,帶著一股舒緩而和諧的韻律。
面粉成團后的質地略顯干硬,這樣做出來的面條會更有勁道。
醒面半小時,面團變得松軟有彈性,林朝陽開始搟面丶切面。
林海音夫妻和董橋在一旁看的津津有味,下廚這種辛苦事,在林朝陽的手下似乎變成了一種享受。
不僅對做飯的人是一種享受,對于觀者來說同樣是一種享受。
煮面和炸醬是同時進行的,林朝陽見煮面鍋里的水咕嘟起來,先挑了幾絡面條入鍋。
另一邊,爐火微藍,他先將五花肉丁煸炒出油,加入姜末丶八角炒香。
再把調和好的干黃醬與甜面醬分次倒入鍋中,每次加入必定要炒制醬汁出香丶發亮丶發粘,直至炸醬濃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