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得站在廚房邊的幾人食指大動,眼睛放光。
炸醬炒好了,面也煮好了,林朝陽根據個人口味過水,考慮到林海音夫婦年事已高,過完水的面仍舊是溫熱的。
做完這些,林朝陽的額頭微微出汗,對三人笑著說:
“粗茶淡飯,幾位海涵!”
炸醬面雖簡單,但卻是林朝陽這位主人家親手下廚烹飪,更何況這還是林海音與夏承楹多年來魂牽夢蒙的味道。
幾人說笑之間,各自盛了好面,給碗里鋪上炸醬,碼上菜碼。
筷子輕輕攪動,炸醬香氣四溢,同時也激發出了面香和菜香味,那股復合的味道直往人的鼻子里鉆,瞬間勾起了在場眾人肚子里的饞蟲。
“二位嘗嘗,看看是不是老燕京的味道?”
林海音夫妻二人在林朝陽的催促下夾著面條往嘴里送,那些面條裹著棕色的肉醬,泛著一層油光,色澤誘人,香味撲鼻。
入口勁道而有彈性,咸香可口,瞬間征服了兩人的味蕾。
“就是這個味兒!”
林海音只雀躍的說了這麼一句,然后就顧不上說話了,餐廳里只有面條被吸入口中的禿嚕聲。
不消幾分鐘,幾人碗中的面條一掃而空,又忍不住各自盛了一碗。
兩碗炸醬面下肚后,林海音夫妻不敢再吃了,他們夫妻二人年過七十,消化能力遠不如年輕人。
只能眼巴巴的看起林朝陽和董橋的吃播,滿眼垂涎。
“這麼多年,終于又嘗到了燕京的味道。”林海音感慨著說了一句,臉上滿是緬懷之色,更多的夙愿得償的心滿意足,
“現在兩岸關系緩和了,您二位如果有時間,不妨回大陸看看。”林朝陽建議道。
林海音點了點頭,“一定會的。”
午飯過后,林海音一時起意聊起了她這兩年開始關注的人道洪流后出現的新時期作家們。
談及近些年來大陸的文學熱潮,林海音難掩艷羨。
她自身文名在外,當年辦《純文學雜志》,后來辦純文學出版社,發掘丶培養了相當一批灣島作家,在灣島文學界地位很高,對于灣島文學的發展也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
林朝陽對于八十年代文學熱潮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從來沒有變過,這只是長時間壓抑后的爆發,并不是常態。
近一兩年文學雜志的銷量衰落,也佐證了他的觀點。
聽著林朝陽的觀點,林海音覺得有幾分道理。
沿著這個話題聊下去,他們又談到了建國后的十七年文學。
林海音對于這些建國前成名的名家如數家珍,建國后大放異彩的一些作家,
因為兩岸關系的原因反而不熟悉,她反而不熟悉。
“沈叢文可惜了——””
聊起那些老作家,林海音對沈叢文充滿了惋惜,老同志前兩個月剛剛去世。
六十年代時,林海音曾冒著風險在灣島出版過沈叢文的作品,沈叢文屬于少有的那種在兩岸官方層面都不受待見的知名作家。
“這幾年沈叢文先生在國內文學界的評價好了很多,最后文學史會給他一個公充的評價的。”林朝陽語氣低沉的說。
聊天到最后,林海音終于提起了林朝陽作品引進的事,雙方很快達成共識,
將《渡舟記》作為第一部被引入灣島的林朝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