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還原了電影中不同時間背景下的三棟房屋的空間交疊,呈現出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迷宮般的生活裝填和雜亂的記憶。
讓讀者在混亂的線索和碎片連接中剝絲抽繭,如同體驗了一次患者撲朔迷離的生活處境。
直到讀完整部,讀者才能夠終于完全讀懂了所有的信息,感受到患病者的那種焦慮、恐懼、困惑和無助。
花了兩天多時間,林海音和李士非終于讀完了《父親》,也讀懂了林朝陽所寫的故事,心中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感動,
所有非線性的、碎片化的、毫無邏輯、沒有章法的筆墨,在老安從療養院醒來時,都變成了陽光下的微塵,纖毫畢現,觀者也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這一切都是父親老安的病造成的,他忘了女兒、忘了愛人、也忘了自己。
林海音和李士非都是年過六十的人,對于中老安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
為之動容。
兩人看完了也沒急著離開,反而饒有興致的跑來跟林朝陽討論情節《父親》的故事結構太過巧妙,盡管圖吞棗的看了一遍,但兩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了解林朝陽的所思所想。
「‘手表’確實是個很重要的意象,貫穿始終,也暗示了老安努力維持的時空秩序逐漸喪失的無力感。」
「朝陽,你這棵樹的意象用得太好了,尤其是老安徹底陷入記憶漩渦里痛心哭訴的那句「我覺得我好像所有的葉子都要掉光了」,寫的太令人心碎了!
最后窗外老樹在窗外隨風搖曳的那個場景,描寫的也很觸動人心,把愛與失去的人生隱喻具象化的表達了出來。」
看懂了的李士非,對林朝陽的用心贊不絕口。
林海音也動容的說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老安和女兒的那句對話,女兒說:爸,你病了。老安說:我只是老了。」
復述著中的對白,林海音眼圈泛紅,
「一開始,朝陽說這部的主題是‘老’,剛看完的時候我其實不太理解,這寫的明明是‘病」嘛。
可等我再翻時又看到這句話,突然福至心靈,才明白過來。
阿爾茲海默癥只是這幾十年來的醫學發現,在這個病沒被命名之前,我們的生活中不早就有它了嘛。
誰知道他們得病了啊,都只以為他們是老了,老得不記事了,老得糊涂了,
老得成了一棵樹,病的、葉子都快掉光了的樹!」
林海音飽含深情的說完這段話,李士非沉默無言,深感共鳴。
《父親》這部,與其說是在講阿爾茲海默癥,不如說是在講人類年老體衰的困境,恰合林朝陽所說的「老」的主題,
但李士非又想到,不管是《入師》還是《父親》,它們其實都有一個隱含的、更深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一一愛。
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贏得了林海音的認可。
他和林海音都是既當編輯,又搞創作,這樣的雙重視角讓他們對于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情感和內涵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兩人經過一番討論,都給予了《父親》極高的評價。
又過了一陣,等兩人談興漸淡,林海音才對林朝陽說:「朝陽,恭喜你,又寫出了一部杰作!」
林朝陽謙虛了兩句,之后三人又聊了一陣,林海音和李士非才心滿意足的帶著手稿離開。
轉眼已到9月,林朝陽忽然接到美國蘭登書屋方面的通知,說他入圍了今年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設立于1969年,最早的名字是《海外書評》國際文學獎,由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及其國際文學刊物《今日世界文學》雜志共同主辦。
《海外書評》即《今日世界文學》的前身,1976年獎項才改為現名。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每兩年頒發一次,得主只限一人,設立二十多年來已經逐漸擁有不小的國際聲望。
跟一些文學獎項是針對作品的獎勵不同,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針對的是作家本人的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