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誰說得準啊,放在三年前,你能想到胡仙現在負債累累嗎?」林朝陽說了一句。
「那倒是,如果真有合適的機會能收購當然好。」
《南華早報》的銷量在10萬份左右,單純以銷量而論,在香江算不上是大報。
但它卻有個其他香江大報無法比擬的優勢,作為一份在香江發行的純英文報紙,《南華早報》的歷史悠久,定位非常高端,是整個亞洲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紙。
雖然發行量不大,可盈利卻冠絕香江報業。
去年一整年,《南華早報》的利潤超過2億港元,而同時期號稱發行量過百萬份的東方報業,盈利也不過堪堪破了2億港元而已。
「真要是能收購《南華早報》的話,我們新聞門戶網站的計劃肯定可以實施的更順利。」陶玉書暢想了起來。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現在沒有英文報紙也沒關系,互聯網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它雖然依附于現實,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脫離現實。
一步一步來嘛。」
陶玉書點了點頭,「說得對,先搞好摘要吧。」
互聯網這東西,出現的很早,69年便誕生于美國。
但那時候用的還是arpa網,相當于是個大局域網,需要不停的擴展節點,
一直到1981年arpa網才連接了213個主機。
在這期間,世界上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網絡,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et和等。
這些網絡都使用tcp/ip協議進行通信,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互聯網,
但規模還是極其有限。
一直到1989年,也就是去年,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
使得用戶可以通過鏈接在網頁間跳轉,這種簡單而強大的構想為互聯網帶來了爆炸性增長和廣泛普及的可能。
就在今年,香江中文大學已經在計劃建立香江第一個互聯網連接,并且還將.hk域名服務器從美國遷移到了香江。
據林朝陽跟高錕交流,這一計劃即將在91年1月份完成。
在林朝陽的「科普」之下,陶玉書對嶄新的互聯網充滿了興趣。
林朝陽沒敢給陶玉書科普太多,只是把「新聞門戶」這個概念告訴她,就已經讓陶玉書心馳神往了。
陶玉書陶醉于林朝陽的「想象」,并且不乏執行的動力。
在這個家里,向來都是林朝陽負責動嘴,她負責動手的。
她跟林朝陽商量了一下,覺得可以先嘗試以新聞摘要的方式介入互聯網新聞。
反正如今香江連互聯網都沒接入呢,就算是接入了,前幾年用戶肯定少得可憐。
現在搞這種操作肯定是賠錢的,就當是提前卡身位了,如果以后互聯網產業真的能發展起來,那好處肯定少不了。
具體的實施辦法是由明報企業單獨建立一個網絡新聞部,創辦一份網絡新聞出版物,出版物暫為中英雙語。
以每周一期的頻率匯總亞洲范圍內的重要新聞,再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全球各地的訂閱用戶。
陶玉書已經給這份網絡新聞出版物起好了名字,就叫「亞洲新聞摘要」。
光聽名字,可謂逼格滿滿。
陶玉書還想好了,以后真要是建立新聞門戶網站,就叫亞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