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創刊于1925年的嚴肅雜志,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當中在政治、經濟、文學和藝術等領域充當思潮流行的先驅角色。
以長久的文學品格和知識分子氣質的堅持贏得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各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崇敬與認可。
在美國新聞界,有人將《紐約客》稱為「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幾乎每一個美國知識分子或中產家庭的書架上,一定有一本《紐約客》。
林朝陽剛到美國就接受了《紐約客》的采訪,當然與蘭登書屋脫不開關系。
現在這兩家公司是一個老板,都隸屬于紐豪斯新聞集團。
蘭登書屋是80年被薩繆爾·紐豪斯收購的,《紐約客》則是在1985年被收購的。
跟接手蘭登書屋時差不多,薩繆爾·紐豪斯在接手《紐約客》后拿下了原主編威廉·肖恩,直接引發了《紐約客》作者群的抗議。
但文化人造反通常是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的,《紐約客》作者群的抗議被紐豪斯輕而易舉的化解,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紐約客》對林朝陽的采訪是以問答的形式刊出的,標題叫《用文字書寫時代》。
文章的導言是這樣寫的:
1991年5月9日,平常的工作日,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圖書館比平時早開了半個小時。
一大早,便有不少學生聚在圖書館門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學校文學社團的學生,也有一些外來的文學愛好者。
他們看起來很興奮,熱情洋溢,在圖書館開館之后他們走進了圖書館,由展示海報和圖書所組成的道路一直通往社區活動室,讓氣氛變得莊重而肅穆。
今天在這里有一場特殊的活動一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頒獎儀式。
這個已經擁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文學獎項自誕生之日起,就將諾貝爾文學獎視作自己挑戰的目標。
值得欣喜的是,在多年的評獎過程中,它的獲獎者和提名者中確實有許多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成功。
今天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將迎來它的第十一位獲獎者,一位中國作家林朝陽。
他很年輕,看起來比大學生們更加精力充沛。
在頒獎后,他被熱心讀者們團團圍住。如此受歡迎的場景令人很意外,這可是一位來自萬里之外的中國作家。
他謙和的回應著讀者們的需求,「這是我和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林朝陽如此說。
事實上確實如此,來參加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頒獎儀式,是他第一次踏足美國。
不管是對于這些讀者,還是對他而言,這樣的見面都是珍貴的。
他說:「要珍惜每一次見面。」
導言結束后是采訪的正文,林朝陽沒有看下去,那些問題和回答他現在還記得,實在沒有看的必要。
「這篇稿子最后對你的評價可不低!」蘆安·瓦爾特翻著雜志說。
然后他問林朝陽,「今天打算去哪兒轉轉?或者我帶你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采采風?」
蘭登書屋為林朝陽籌辦的活動在兩天之后,這兩天都是自由時間。
「去趟圖書館吧。」林朝陽說。
聽到這話,蘆安·瓦爾特知道林朝陽必定是要為新書做準備了,他興致勃勃的拉著林朝陽上車直奔紐約公共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林朝陽一頭扎進了期刊室。
「林,需要我幫忙嗎?」蘆安·瓦爾特問。
「不用,你忙你的就好了。」
蘆安·瓦爾特見林朝陽埋首于一堆舊報紙、雜志之中,也樂得輕松自在。
如此一日輕松度過,第二日又是如此,蘆安·瓦爾特感覺有些無聊了,跑回了公司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