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報刊雜志上針對專欄文章的好評也越來越多,正如羅伯特·戈特利布所說,這波借助《紐約客》這個全美頂尖的文化平臺,林朝陽確實為自身擴大了名氣。
「你留心一點,朱迪斯前兩天剛騷擾過我,問我你的專欄規劃了多少內容,她現在可是太眼饞你這個專欄了。」
掛電話之前,羅伯特·戈特利布玩笑著叮囑了兩句。
結果林朝陽沒等來朱迪斯·瓊斯的電話,卻等來了蘆安·瓦爾特的電話自六月下旬他回香江,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時間,蘆安·瓦爾特急于知道的創作進度。
‘最近比較忙,進度有些慢,可能還需要一個月。」林朝陽說。
蘆安·瓦爾特懊惱的說:「林,你走的時候就是這么說的—”
沒等他抱怨,林朝陽率先訴起了苦,「蘆安,你是不知道我最近有多忙。一邊要為水災募捐,還要寫專欄,前幾天我還去了灣島訪問。灣島你知道嗎?我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
17
「我才不關心這個。林,你可要快點寫,阿爾貝托那家伙自從你走了之后就盯上我了。
你也不想下回來美國,就換了個編輯吧?’
林朝陽嘻嘻哈哈道:「那也沒什么不好。”
說笑了兩句,蘆安·瓦爾特又把話題轉移到了他的專欄上。
「真難以置信,你的專欄竟然如此受歡迎。你知道《紐約時報》的書評是怎么說的嗎?」
羅伯特·戈特利布只說了給林朝陽寄刊物,蘆安·瓦爾特則是要直接給他轉述,林朝陽隨口問道:「怎么說的?」
「他們說,你像大師一樣寫作!‘大師’,你能明白嗎?
林,這個評價太高了!”
蘆安·瓦爾特的語氣中充滿了艷羨的贊嘆,對于寫作者而言,這樣一句話無疑是最高的評價。
林朝陽品味著這句話心里也十分受用,但他還是說道:「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蘆安·瓦爾特以為他指的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殊不知林朝陽的話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腳下站了一個世界的「巨人」。
「林,我看你的專欄已經發表了幾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該湊夠一本單行本的量了,有沒有想過結集出版?」
他今天打電話除了催問新書的事,專欄的結集出版也是重點。
《紐約客》跟蘭登書屋現在是一個老板,《舌尖上的中國》發表后為《紐約客》帶來的改變,蘆安·瓦爾特事看在了眼里的。
這樣的內容一旦結集出版,幾乎預定了暢銷榜。
長篇還沒著落,蘆安·瓦爾特不介意先給增加點業績。
他也知道,這種光受讀者歡迎的好評在出版界有多搶手,先下手為強肯定沒毛病。
「這————」·
林朝陽有些猶豫起來。
當初在羅伯特·戈特利布家里,幾人合力勸說他寫專欄的事,朱迪斯·
瓊斯還說了要為他出版。
雖然雙方沒有簽什么協議,朱迪斯·瓊斯現在也沒找上來,但林朝陽還是不想食言。
「這個——.·我恐怕不能答應你。」”
林朝陽的拒絕讓蘆安·瓦爾特措手不及,他滿心驚訝的問:「已經有出版社聯系你了?」
林朝陽含糊的答道:「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