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現在經營的這么好,上市也沒什么不好,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做大做強!」
陶玉墨搖了搖頭,「不用做大,現在我都感覺有些管不過來了。」
「沒出息!」陶玉書數落了她一句。
「是是是,我沒出息,您老教訓的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陶玉墨果斷認慫「你———」陶玉書怒其不爭的瞪了妹妹一眼,最后無可奈何的說:「算了,你自己決定吧。」
恰在這時,林朝陽頂著黑眼圈哈欠連天的出現在餐廳,陶玉墨看了看他的萎靡不振,又看了看姐姐的紅光滿面,若有所思。
「你看什么?」陶玉書問。
「沒什么。」
陶玉墨說了一句,立馬逃之天天。
彈藥充足的女人真可怕!
早餐過后,陶玉書準備出門上班,不忘叮囑林朝陽,「你接了人就安排到半島酒店吧,晚上我安排了個接風宴。」
「朱迪斯來是為了出版的事,你沒必要出面了,我招待一下就行。」
「沒事。正好電視臺那邊要做檔美食節目,她做了那么多年的各國美食匯總,我和她取取經。」
「那行。」
陶玉書口中的「人」是朱迪斯·瓊斯,她這次專程來香江是為了跟林朝陽洽談《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版事宜的。
《舌尖上的中國》專欄文章自6月下旬在《紐約客》發表,每周一篇文章,一共發了15篇。
發表期間,文章在美國文化界以及讀者群體好評如潮,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舌尖上的中國》與普通的美食專欄文章不同,看似寫美食,實際上寫的卻是人文情懷、歷史發展、社會變遷。
這樣獨樹一幟的的風格獲得了美國知識分子階層的一致推崇。
《紐約時報》發文稱贊林朝陽一一「像大師一樣寫作」。
《書評》雜志的評論則認為:
林朝陽以嫻熟而雅致的筆觸介紹了食材的選取、烹飪的技巧、飲食的禮儀以及美食背后的歷史傳承、地域特色、家族故事等。
使讀者對中國飲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吃」的層面,而是以豐厚的人文關懷賦予了食物從未有過的內涵。
與《紐約客》在美國文化界齊名的《大西洋月刊》上刊文寫道:
「《舌尖上的中國》真正令人著迷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食物與人民生活相互交融的方式。
它不僅僅關乎果腹,更關乎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團聚,幾代人分享著故事與歡笑,那沸騰的湯底成為承載共同記憶的容器。
它關乎那位用心為孫輩烹制特色菜肴的老奶奶,傳承著那些如同珍貴傳家寶一般代代相傳的菜譜。
在《舌尖上的中國》所描繪的世界里,食物是編織生活錦緞的絲線,將人們與他們的根、他們的社群以及他們的過往緊緊相連。」
文化界和讀者的一致好評反映在銷量上,讓《紐約客》自六月末開始,
銷量一路上漲。
到9月23日,《舌尖上的中國》專欄整三個月,也是專欄最后一篇文章《三餐》刊出的日子。
《紐約客》專門為專欄的結束撰寫了一篇文章,放在《三餐》之前,文章標題是《agastronoicodysseythrough》,翻譯成中文是「一場美食的奇幻之旅」。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