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美食的奇幻之旅》的執筆者是羅伯特·戈特利布,他在文章中盛贊了林朝陽和《舌尖上的中國》。
文章這樣寫道:
將個人軼事、歷史故事以及文化見解交織在一起,編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引領人們走入美食的世界,領略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風采。
近三十年來,美國的出版與電視行業出品的美食文章、節目浩如煙海,《舌尖上的中國》卻獨此一家,它是貨真價實的杰作。
不僅撩撥著讀者們的味蕾,更為所有人開啟了一扇通往異域文化核心與靈魂深處的深邃大門,永遠的改變了我們對食物及其在人類生活結構中所處地位的認知。
《舌尖上的中國》在《紐約客》刊出最后一期,總編親自撰文給予了專欄內容高度評價,代表了《紐約客》編輯部對這部作品的尊重。
而《舌尖上的中國》給《紐約客》的,則要更多。
專欄連載3個月,《紐約客》從6月份的平均銷量96.3萬份,到7月份單期銷量破百萬份,到8月份周均銷量來到115.6萬份,再到專欄最后一篇文章《三餐》連載,銷量巔峰的127.8萬份——
3個月內銷量暴漲32%,對于某些報紙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頭條的事,但對于《紐約客》這樣的老牌雜志來說卻不于難如登天。
違十年,《舌尖上的中國》將《紐約客》帶回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盛世夢景這個盛世夢景雖無法與他們巔峰的五六十年代相比,但已經足夠令所有《紐約客》的員工感到驕傲。
放眼美國期刊行業,沒有哪家雜志能在行業普遍走下坡路的時候賣出如此逆天的銷量增幅。
在期刊行業一潭死水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的橫空出世,讓《紐約客》
在美國文化界久違的發出了一聲怒吼,為整個文化界所矚目,為成百上千萬的讀者所矚目。
如果說銷量的增長代表的是讀者對專欄內容的認可,那么《舌尖上的中國》
連載以來雜志廣告費的增長,就是社會和文化界對《紐約客》雜志的認可,也是這份專欄對雜志品牌力加持的具象化體現。
按照《紐約客》商務部門的預估,《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將為雜志帶來上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增量。
如果未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夠繼續連載,影響力不斷疊加,那么這個專欄品牌為《紐約客》帶來價值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紐約客》給予《舌尖上的中國》和林朝陽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種回饋,現在編輯部所有人唯一的期盼就是明年林朝陽能夠如約帶來新的專欄內容,這同樣也是所有讀者的盼望。
《舌尖上的中國》連載結束了,但影響力的余波仍在。
連載還未過半時,蘭登書屋的蘆安·瓦爾特就曾聯系過林朝陽,想將專欄文章的出版權拿到手里,可林朝陽并未同意。
之后又陸續有多家美國出版社的邀約紛至沓來,聯系林朝陽希望可以跟他合作,都被林朝陽一一拒絕。
早先在羅伯特·戈特利布家聚會時,他答應朱迪斯·瓊斯的話雖然有些玩笑性質,但林朝陽卻未想過食言。
因而當朱迪斯·瓊斯打來電話,有些志忑的詢問他是否可以將《舌尖上的中國》交給她所在的克瑙夫出版社時,林朝陽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聽到林朝陽干脆的決定,朱迪斯·瓊斯大喜過望。
《舌尖上的中國》連載后在美國受到了巨大的歡迎,遠超她的預料。
她在打電話之前已經做好了要經歷艱難談判,甚至是被拒絕的準備。
朱迪斯·瓊斯怎么也沒想到林朝陽竟然還記得他們那玩笑般的承諾,這讓她內心充滿感激。
午飯過后,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朱迪斯·瓊斯的飛機落地香江。
一見面,她忍不住給了林朝陽一個熱情的擁抱,以表達內心的激動和感謝,
然后她才把身后的兩位攝影師介紹給林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