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最后,撰文記者這樣寫道: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文學作品。
看看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丶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作品所展示的厚重感和獨特性令人動容。
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丶人和食物的關系丶人和社會的關系。
它并不是一味空洞的宣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種深入靈魂的共鳴,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夠暢銷海外最重要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在美國的廣受歡迎,讓它在中國收獲了不同于一般文學作品的關注,官方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就是證明。
同時,讀者也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支持這部作品。
大年初六,2月10日。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正式在國內各個城市的書店上架,迅速的在讀者群體引發了一場搶購熱潮,讀者們都想欣賞欣賞這部在海外為中國爭光的作品。
短短一周時間內便銷出22萬冊,許多城市的新華書店久違的出現讀者排隊搶購的現象。
尤其是趕上正月里,這樣的現象立刻引來了一些當地媒體的的報導,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熱銷再添了熱度,成為了1992年開春的第一把火。
參加完座談會,林朝陽本打算回香江,結果洪子誠跑過來通知他,說燕大學位評定委員會已經通過了他的榮譽學位審核。
「昨天學校剛把建議名單報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那邊備案,下個月舉辦授予儀式的話你有時間沒?」
燕大的榮譽博士學位可比香江中文大學的流程要繁瑣多了,授予儀式理論上可以在名單上報之后的兩年之內完成。
不過林朝陽的情況特殊,燕大決定等備案完成之后就盡快為他舉辦授予儀式。
既然如此,也得等到3月份。
「有時間。」
2月還有一個星期就結束了,林朝陽嫌跑來跑去麻煩,索性答應了下來。
留在燕京,他每天早睡晚醒,看看書丶澆澆花,偶爾去西院跟來做客的同行聊聊天,感覺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
一直到3月的第一個周末,陶玉書突然出現在小六部口胡同里。
「你回來怎么也不說一聲!」林朝陽看到她一臉驚喜。
陶玉書笑著說道:「給你個驚喜!」
下周二燕大就要為林朝陽授予榮譽學位,陶玉書這次回來是專程參加榮譽學位授予儀式的。
老婆閃現燕京,兩個小家伙又不在,再加上獨守空房半個多月,林朝陽晚上好好表現了一把。
周二上午,林朝陽和陶玉書一起來到燕大。陽春三月,校園里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未名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浮光躍金。
微風吹過湖畔柳樹剛抽出的嫩芽,細長的柳枝隨風搖曳。
博雅塔靜靜地矗立在未名湖旁,古樸典雅的身影倒映在湖水中,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湖南岸的鐘亭丶臨湖軒,湖心島的石舫丶魯斯亭—·
一應景致如同往昔,可時光匆匆,讓林朝陽心中忍不住生出幾分惆悵。
「時間過得真快啊!」
陶玉書挽著他的胳膊,漫步在湖邊小路上,。「是啊。一晃這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