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著,借著竇嬰這個媒介,竇氏外戚一族也和劉榮搭上了干聯,雖然還沒到一條繩上的螞蚱——生死與共的程度,但也總歸是有了相當強的羈絆。
天子啟沒有得到過;
對于劉榮而言,這也已經足夠了。
曾幾何時,先帝是否也曾像現在的自己一樣,看著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太子,拿出一個個荒誕的想法或方案;
所以,為了保住竇嬰這個宗族新生代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為了確保宗族能從始至終,都踩在太子儲君的戰車之上,竇氏一族天然就要維護劉榮的儲位。
看似不大確定,實則信心滿滿的一語,引得天子啟不無不可的點下頭;
本能的想要接過話頭說些什么,卻又不知是想到了什么,將感到嘴邊的話原路咽回,示意劉榮繼續往下說。
“——薄氏當年,除了東宮薄太后外,外戚便只有軹侯薄昭;”
“——在兒看來,這個道理真正想要說的是:決策者,不能讓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成為影響自己決策的因素。”
左右劉榮做了太子儲君,也不需要祖母竇太后,能給自己提供什么情緒價值。
人,終究會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
“就不怕這么做會痛失好局,再度惹來東宮的不滿,更甚是動搖儲位根基?”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從眼下,劉榮、栗姬母子所在的鳳凰殿,與椒房殿薄皇后之間的尷尬關系來看,天子啟當年的選擇,屬于很標準的‘用時間換空間’。
——這,便是劉榮這個太子儲君的優勢。
“方才,阿姊的臉色不大好看。”
最樂觀的狀況,也是罵罵咧咧的讓天子啟滾下去——就連默認的時候,先帝都不忘順嘴罵天子啟兩句。
“阿嬌會做皇后,皇祖母會做太皇太后,館陶姑母,也會成為館陶太長公主。”
戲謔一問,天子啟便慵懶的側躺下身,耐心的等候起了劉榮的答復。
只不死心的如是道出一語,再追問道:“就算和東宮之間,有另外的紐帶可以維持關系——尤其還是太子傅竇嬰這樣堅實的紐帶,再多一個太子妃,當也是無傷大雅的?”
“相較于短期內,可以得到館陶姑母,乃至東宮皇祖母的支持,阿嬌皇后為我漢家日后埋下的隱患,遠大于曾經的薄太子妃、如今的薄皇后。”
“今日,兒憑著阿嬌得了東宮支持,日后位即九五,便也要還東宮這份人情。”
···
“與其去冒這個風險,還不如就維持原樣。”
就這么自然而然的,竇嬰就要做太子太傅——做劉榮的老師,成為劉榮最堅實可靠的政治同盟了;
“太子師出身竇氏,皇祖母自然也就沒必要塞一個陳氏女,到兒身邊做太子妃了……”
···
“如果是小十那樣年弱未冠,羽翼未豐的‘兒皇帝’,那有阿嬌來加固東西兩宮之間的紐帶,的確可以緩解主少國疑所帶來的弊端。”
“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看似是從來沒做錯什么,實則,卻也是從來都沒有做對過什么。”
聞言,劉榮先是本能的點了點頭,表示自己也認可老爺子的看法。
“章武侯竇廣國雖年老,但在朝野內外威望甚高,更曾險些被先帝拜為丞相。”
“有太皇太后、太后,外加一位太長公主,也確實可以扶保少主,以免君權旁落。”
天子啟最終,只丟出這么輕飄飄三個字。
“還是擔心館陶主?”
即便在怎么不愿意承認,天子啟心里也依舊清楚:自己總是在本能的模仿先帝,并試圖證明自己不比先帝差——至少是不比先帝差太多。
“謹小慎微,步步為營;”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