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大不易!”
“一場大雪、一場大旱,又或是一場疫疾,就足以讓游牧之民成片死去。”
“在我諸夏之民心中,災難,意味著會死很多人;”
“而在草原——在游牧之民認知中,災難,意味著會消失很多個部族。”
···
“能在遭災之后,依舊保有部分丁口、牧畜的,無一不是橫霸一方的強大部族。”
“但凡是小一些、弱一些的部族,一旦遭了災,便基本是到了第二年,乃至多年之后,才會被路過的其他部族發現。”
“——這種悄無聲息間,便舉族滅亡的部族,其滅亡之地,會引發周邊其他部族的拼死爭搶。”
“不同于我諸夏之民,對這種不祥之地的忌諱:草原游牧之民只會說,這里死了很多人,那這里的水草,就會被滋養的一場肥美……”
以略帶回憶的口吻,說起這些年輕時,在草原上的見聞,韓頹當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現出陣陣不忍。
暗自調整了好一會兒,才將情緒調整過來,而后才繼續說道:“除了天災,便是人禍。”
“即便躲避了旱澇、暑寒等天災,也還有人禍,時刻威脅著游牧之民的安危。”
“或許是一片草場,引發了幾個部族之間的爭奪;”
“也可能是幾條人命,使得幾個部族之間接下仇恨。”
“總而言之,為了生存,游牧之民的一生,始終都在和天爭、和地爭,以及:和人爭。”
“——凡人之力,自是爭不過天地法則;”
“沒有天災降臨,便總是會死人。”
“于是,草原游牧之民,便會同彼此,爭奪那僅有的生存機會……”
聽到這里,繞是對匈奴人、對草原游牧之民的了解不算太深,欒布也大致明白了個中內由。
——草原游牧之民,一生都在為生存而忙碌。
而且不同于中原的華夏農耕文明,只需要辛勤勞作,為溫飽而忙碌——擺在草原游牧之民面前的生存難題,可謂是數不勝數。
其中,溫飽兩項,甚至可以說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解決的兩項。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什么禮義廉恥,什么風骨傲氣,統統都要給生存二字讓路。
只要能活下來,原本可以打贏的仗,也可以考慮議和;
雙方勢均力敵的戰爭,也完全可以考慮投降,并被對手合兵。
至于敵人更強大的狀況,那就更不用說了——跑得掉就跑,跑不掉就降!
考慮到跑需要時間,還要丟棄許多已經擁有的生產工具和財富,所以在游牧之民心中,投降才是首選。
能投降、能靠獻上忠誠而保全部族、保全性命,以及部分財富,那就不會有人選擇逃跑。
除非雙方的仇怨太深、結下的梁子太大,到了不死不休、只要打輸就會被滅族的地步,否則,沒人愿意丟棄已經擁有的一切,成為游蕩在草原上的孤狼。
兩個游牧部族之間的戰爭如此,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碰撞,也同樣如此。
對于漢家、對于諸夏之民而言,不戰而降,甘愿為俘為奴,或許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
但在草原游牧民族的邏輯看來,這確實再簡單不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