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案例之所以經典,恰恰是因為這一招的難度,達到了只要成功,就必定名垂青史的程度。
就好比如今漢室,將官們每每提及淮陰侯背水一戰,無不是交口稱贊,甚至是驚嘆叫絕;
可你若是問他們:諸位將軍,愿不愿意打這么一場背水之戰?
只要打贏,就能和淮陰侯齊名哦!
恐怕十個人當中,十一個人都會慌忙擺手道:我可沒淮陰侯那么大的本事,萬萬不敢冒這么大的險。
最主要的是:淮陰侯背水一戰,和項羽破釜沉舟一樣,都是主動選擇。
項羽破釜沉舟,并非是被敵軍弄壞了釜、舟,而是項羽主動下令打爛飯鍋、鑿沉渡船,主動斷掉大軍所有的后路和退路,以向死而生!
淮陰侯背水一戰,也并非被敵軍圍追堵截,硬生生逼到了水邊;
而是為了誘敵出擊,主動將軍隊移到了背水之處——刻意將本部置于不利的戰略處境,以引誘堅守不出的敵軍出戰。
在這個過程中,淮陰侯并非只是單純下令:都跑到河邊,背對著河水,和出擊的敵人作戰,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而是從始至終,都在高頻次的探查敵方動向,并微操不斷,始終保持對戰場的實時掌控;
計謀達成,成功誘騙敵人出擊之后,淮陰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大軍從‘背水一戰’的惡劣戰略地形中移出來!
即便這部分‘背水一戰’的軍隊,僅僅只是誘敵的魚餌,并非淮陰侯部所有軍隊……
話說一籮筐,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主動背水一戰,華夏上下數千年,愿意這么干,切有能力干成的人,包括淮陰侯韓信在內,至多不超過五指之數。
至于被動背水一戰——被敵人逼到臨水之處圍攻,卻是連淮陰侯韓信,都絕不愿遭遇的噩夢。
類似的案例,漢家也不是沒有過。
——漢四年,漢王劉邦糾集諸侯聯軍足五十六萬兵馬,攻打楚王項羽的都城:彭城,大破之;
聽聞都城被破,正在齊地攻打齊王田橫的項羽當即折返,率精騎三萬回師。
恰恰是這區區三萬輕騎,便在霸王項羽的率領下,將劉邦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殺的丟盔卸甲。
一路追殺到睢水,堂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竟被霸王項羽率領的三萬輕騎,逼到了‘被動背水一戰’的境地。
結果如何?
史書載:太祖劉邦渡河逃遁,左右隨從百十人;
所部大軍,戰歿、溺死者無算;
睢水為之不流。
這,就是被動背水一戰——被逼到背水一戰的境地時,九成九會發生的事。
某水為之不流。
無論你有多少兵馬,有多么強悍的戰斗力,一旦被逼到背水而戰,你部下戰死、淹死的將士尸體,都能將你背后的這條河流,堵得‘為之不流’。
當然了,如果你的演講天賦夠高,能夠充分調動麾下將士的情緒,讓將士們明白你們的處境,已經到了不成功,便非成仁不可的地步;
那你說不定還真有那么一點可能,就此激發將士們的求生欲望,從而成功戰勝敵人。
項羽破釜沉舟,大概就是這么個邏輯。
可華夏上下千百年,有幾個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