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之初,長安朝堂為興建雁門苑,由相府國庫、少府內帑分別向太仆撥款三千萬錢——共計六千萬錢作為啟動資金。
并且馬苑的建筑材料、匠人,都由少府承擔,所需人力則由相府征發民役。
換而言之:那六千萬錢的啟動資金,幾乎完全是朝堂給太仆撥的買馬專項款。
最終,彼時的太仆夏侯嬰也不負眾望,用那六千萬錢啟動資金,為雁門苑買入了三匹珍貴種馬,以及數十匹良種母馬。
之后的三十年時間里——無論太宗皇帝一朝,還是孝景皇帝在位,長安朝堂都是以兩到三年一次的頻率,每次至少千萬錢的今額,向雁門苑在內的諸多馬苑撥款,以加快漢家的騎兵部隊建設進程。
時至今日,算上最開始六千萬錢啟動資金,單就是一顆雁門苑,就花費了漢家至少兩萬萬錢的專項撥款!
其余人工、材料,又或是草料飼料之類,更是完全沒有計算在內——不是少府在幫襯,就是相府收上來的‘芻藁稅’,來供給諸馬苑作為馬匹草飼料。
三十年的時間,超過兩萬萬錢的裝箱撥款,以及幾乎同等價值的材料、人工投入,究竟讓雁門苑,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劉榮知道。
根據劉榮所掌握的數據,雁門苑如今,總共有十三匹每一匹都價值千金的種馬,總價值在一萬萬錢以上;
有良種母馬共四百一十余匹,平均單價大致在六十萬至八十萬錢一匹,總價值大約在三萬萬錢上下。
除此之外,便是自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二年至今,總共十一年的時間,共計出欄戰馬六百余匹,駑馬上千匹,總價值高達八萬萬錢以上!
這么一筆賬算下來,雁門苑這三十年,非但是為漢家帶來了相當龐大的財富,而且這龐大財富,是漢家原本無法培養、擁有的戰略物資:戰馬。
三十年,四萬萬錢的投入,最終創造了超十萬萬錢的價值,雁門苑的模式,無疑是合格的。
至少從漢家現階段,對畜牧業的固有認知來看,雁門苑這三十年,是無愧于心、無愧于宗廟社稷的三十年。
但倘若將雁門苑這三十年的經歷,說給草原上任何一個游牧之民聽,恐怕十個人里八個都會說:三十年,幾萬萬錢,才幾百匹戰馬?
——漢官貪污都這么狠的嗎!
——不貪零頭貪大頭?!
不能怪草原游牧之民,對漢家官員有如此刻板印象;
而是在草原,事實確實如此。
一個部族,或者說是一個家庭,有一個青壯作為家主,三五個女人來負責瑣事,再有三五奴隸,以及羊十只,牛兩頭,馬一匹,便已經可以勉強溫飽。
而這樣一個部族或者說家庭,只要沒有重大的天災、人禍,任由其在草原發展壯大的話,最多不超過五年,就能成長為一個人口數千,馬上萬、牛數萬,羊十數萬的中型部族!
雖然這個‘發展壯大’過程,有相當一部分都源自于合并,但人口、牧畜的繁衍,也同樣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說的再直白一點:三匹種馬,數十匹母馬,另有源源不斷,永遠不會稀缺的草飼料,三十年的時間;
擁有以上這一系列條件,卻沒能在三十年間,發展形成起碼數千匹馬的種群,這在草原是不可能發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
要知道在草原上,游牧之民一邊追逐著水草,一邊抵抗著大大小小的天災、起起伏伏的戰火,尚且能讓牧畜群,以每年至少一成半,即百分之十五的速度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