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將近四千人,雖然生前沒有實打實的武勛,達不到個人三等功的判定標準,卻也是有功于宗廟、社稷的烈士。
這些人,也同樣需要撫恤;
且這些人,雖然沒有達到個人三等功,卻能分潤到這場戰爭中,馬邑方面軍獲得的集體功勛。
對了;
此戰,馬邑方面軍經過長安朝堂商議,最終決定授予集體一等功。
算下來,這已經是博望侯程不識以主將的身份,第二次率部拿下集體一等功了。
本來該是特等功的。
畢竟按照劉榮戰前的承諾:此戰,程不識所部駐守馬邑,只要能讓單于庭主力無法‘及時’回援河套,那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無論河套是否到手,程不識部馬邑方面軍,都能課集體特等功!
這也不是劉榮給程不識開后門。
因為按照《新則》關于集體功勛的判定標準,集體特等功最核心的判斷依據,不外乎一句:在【明顯】的劣勢兵力下,【完全】挫敗敵軍戰略意圖,并以【合理的損失】作為代價,為本方戰略目標作出【極大貢獻】。
很顯然,程不識所部在此戰的表現,勉強能夠得上這個標準。
以五萬兵馬,面對單于庭主力十幾二十萬兵馬——【明顯】的劣勢兵力滿足;
讓單于庭即沒有從馬邑打開漢家邊墻的缺口,從而為禍漢邊,也沒能保住河套——【完全】挫敗敵軍戰略意圖滿足;
以陣亡六千人,即總兵力一成多的代價,為此戰,漢家謀奪河套做出《極大貢獻》,顯然也沒什么毛病。
但最終,劉榮還是沒多堅持,同意外朝將程不識部的集體武勛,判定為了集體一等功,而非更高一級的特等功。
至于原因,有人說是程不識主動讓出馬邑的舉動,實在是太過于大膽,太過于冒險,劉榮礙于外朝的壓力,才勉強答應對程不識所部的集體武勛降一級。
也有人說劉榮,其實本來就不想給程不識所部,課集體特等功;
最終降為集體一等功,不過就是順水推舟,借著外朝的手達成自己的目的。
但實際上,只有劉榮知道:此戰,程不識所部,絕對不能被課為集體特等功。
——北地方面軍,可是開疆拓土拿下了整個河套!
結果到頭來,你程不識在馬邑守了一座城,就課集體特等功了?
那咱們北地方面軍呢?
超級無敵螺旋酷拽吊炸天·集體特等功?
開什么玩笑!
開疆拓土的大功,能和守一座城相提并論?
雖然在劉榮看來,此戰,守住馬邑、牽扯住單于庭主力的程不識所部,貢獻絲毫不比開疆拓土、拿下整個河套的北地方面軍小;
但劉榮不得不承認:在開疆拓土這種青史留名的大功面前,劉榮必須盡可能保護程不識。
畢竟程不識,是劉榮潛邸時少有的,能拿的出手的心腹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