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去少府歷練的那個,則出了點差錯——因為受賄而被劉榮貶斥,丟去了豐邑做城門尉。
就豐邑那臥虎藏龍的地方,這位孝廉出身,卻又同時有道德污點的門尉,怕是這輩子都無法以權謀私、中飽私囊了。
從以上這三位——自劉榮掌權至今,漢家全天下所舉的三位孝廉的經歷,就不難看出在對待官員的問題上,當今劉榮,與漢家歷代先皇的區別在哪。
——太祖高皇帝不問出身,不論能力,甚至不關心你辦事的手段,而是只要結果。
只要你能把事情辦好,太祖皇帝就高興;
哪怕你是個卑鄙小人,太祖皇帝也大概率能和你把酒言歡。
可若是事兒辦不好,哪怕你是個道德君子、當世大儒,太祖皇帝也能吹胡子瞪眼,甚至把你一腳踹進水溝里,再在你的儒冠里面撒尿。
孝惠皇帝更看重一個人的德行,非正人君子不用!
卻反而不怎么在乎這些正人君子,到底是精干的能臣,還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太宗孝文皇帝,則稍微現實一些——什么人到了太宗皇帝手里,幾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小人,太宗皇帝有小人的用法;
君子,太宗皇帝也有對君子的安排。
主打的就是一個:來者不拒,天生你材必有用!
但比起劉榮‘得會辦事兒’的官員任用先決條件,太宗皇帝也還是有些過于‘來者不拒’了。
因為能辦事兒的干吏,太宗皇帝能用;
不辦事兒的昏吏、無能之輩,太宗皇帝,也能找到他們的‘閃光點’。
比如做個貞節牌坊,或是泥塑雕像之類……
而當今劉榮對待官員,雖然從來都沒有明說‘官員必須會辦事兒,必須有合格線以上的政治水平’,但劉榮在對待官員任免相關事務上的所作所為,卻時時刻刻都在佐證著這一點。
具體來說就是:某個官員任命被劉榮否決,理由五花八門。
什么經驗不足啊~
資歷不足啊~
有更合適的人選之類;
但若是把這些被劉榮否決的官員任命匯總起來,就不難發現:這些人的共同點只有一個,就是多少有些流于表面——要么是純靠道德做官,要么就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業務能力普遍不大合格。
作為劉榮半個原始股,同時也是當代竇氏外戚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以及劉榮與太皇太后外戚:竇氏一族之間的關鍵紐帶,竇嬰顯然也明白劉榮在對待官員時的這一傾向。
所以,竇嬰此番,才會找上劉舍‘討個差事’,好鍛煉自己的業務能力。
而劉舍的反饋~
怎么說呢……
“東市之繁雜,饒是太宗皇帝之時的晁錯,都幾次三番被弄的狼狽不堪,險些功敗垂成。”
“南市雖已無子錢商為禍,但大多數功侯貴戚,也都還是南市的老主顧。”
“更何況曾經扎根南市的子錢商,除去已經滅亡的無鹽氏,余者如今都搬去了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