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唯一的選擇,是把這三百石糧食賣給糧商,然后來年用賣糧所得的錢,買回不到二百石糧食回來吃。
當然,你們家也不是有糧食就行。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在世,不花錢的似乎就只有呼吸空氣。
所以最終,你們家大概率只會拿一半的錢,買回一百石左右的糧食回來吃,剩下一半的錢,則用于其他零散開銷。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你而言,就非常簡單了
——不賣糧商,選擇自己儲存糧食,你有渺茫的機會(不到半成)成功,在這一年當中不被糧商們剝削,卻有極大可能(九成以上)家破人亡。
而賣給糧商,你這一整年的勞動,百分百會被糧商剝削走至少三成,但你們家也大概率不會餓死。
于是,為了‘穩妥起見’,你只能選擇看上去更虧,實際上卻更加穩妥的選擇:賣糧給糧商,自愿承受這筆損失……
這,就是封建時代絕大多數農民,在每年秋后最真實的寫照。
再怎么不甘、再怎么不舍,也只能為了確保生存,而承受這筆極為龐大的損失。
與之相比——與根本不敢賭,也根本賭不起的農民相比,手握資本的商人們,顯然就游刃有余得多。
他們投入一筆相當不菲的資金成本,建造一間極大概率能確保糧食短期不變質的糧倉;
再以低廉的價格,于秋后收購糧食,將糧食儲存在糧倉中。
隨后,便是投入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確保糧倉里儲存的糧食不出問題。
到了第二年,再分批次一點點分銷賣還到百姓手中。
在這個過程中,商人有相當充足的抗風險能力。
糧食變質?
沒~關系,反正糧倉還在,明年再來唄;
實在虧的狠了,沒本錢收糧了,那也無妨——大不了把糧倉租出去幾年,回籠一筆資金后,就可以重新收糧了。
糧價下跌?
更沒關系了——不過就是賺得多和賺得少的區別,有得賺就行。
于是,一個極度畸形的市場模式形成。
——農民負責整個生產過程,肩負所有生產成本,最終生產出成品:糧食;
生產當中的所有風險,都由農民獨自承擔,什么刮風下雨、天災人禍,都沒人幫農民分擔哪怕半點風險。
操勞一整年,終于生產出成品了,定價權偏還不在自己手上;
商人們說多少錢,就得多少錢賣出去,一點討價還價的余地都沒有。
甚至不賣都不行——產品他媽的有保質期!
只有商人們才有能力延長產品保質期;
作為生產者的農民,根本無法長期儲存自己辛勤勞作,投注無數心血、承擔無數成本和風險,所生產出來的糧食。
這就等于說是生產成本投入及風險,完全由農民承擔,但與高投入、高風險對應的,卻是少得可憐的極低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