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不把我當回事兒,那我隨便動動手指頭,就能輕易動搖你的官僚系統。
說白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御史大夫想壞你丞相的事兒,那純粹就是便宜之內!
這樣的做法不可謂不高明。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鬧成了本該支撐御史大夫擁有話語權的權柄,反而為御史中丞所掌控。
這顯然不合理,也不正常。
所以,劉榮打算以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者,為漢家的新三公。
其中,丞相職權基本不變,還是發揮國務園的效能;
但原本屬于相府的關鍵權利:國庫,卻會被御史大夫間接掌控。
——相府國庫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通過御史大夫的審核!
如此一來,失去國庫財權的丞相,等于是被削弱了一刀。
至于御史大夫,雖然不再以監察百官、人事調度的權柄作為對抗丞相的資本,卻能憑借手中掌握的相府命門:國庫財權,從而具備對丞相精準的有效制衡。
至于御史中丞,則一如往常,肩負著官員審查、人事調度的重擔,并以此權柄,成為丞相、御史大夫之外的又一制衡力量。
眾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相比起兩方相互制衡,劉榮還是更傾向于:三方互相制衡,彼此奈何不得,又絕不可能出現兩家聯合的狀況。
丞相主政,御史大夫負責財務審核,御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三方各司其職,又彼此制衡。
至于被踢出三公之列的太尉,按照劉榮的想法,其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數百年前的春秋戰國,列雄出于戰事頻繁的需求,發展出了太尉這一職權堪稱變態的職務。
也恰恰是因為太尉這個職務權力太大,故終秦一朝,無論是統一前還是統一后,秦廷都從不曾任命太尉。
到了漢室,太尉一職雖得以‘解禁’,但比起所發揮的效能,無疑是弊端更大一些。
沒辦法;
太尉,作為和丞相并列的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在軍事層面的權力,幾可謂無窮無盡!
凡是和軍事沾上邊的事,就沒有太尉管不了的。
甚至即便是和軍事不沾邊的事,也能在太尉的曲線操作下,最終和軍事搭上邊,并被納入太尉可以插手干涉的范疇當中。
自有漢以來,漢家歷代太尉——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條侯周亞夫,無不是才華卓絕,卻又對漢家的政權穩定,形成巨大威脅的人物。
就算是三人中最本分、最老實的灌嬰,也曾讓太宗孝文皇帝頭疼不已。
究其原因,就在于太尉權勢之大、手中權柄之重——尤其是兵權之重,使得封建帝王根本無法和太尉掀桌子。
要想卸下太尉手中的兵權,封建帝王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調任。
而太尉,秩萬石,和丞相各為國家軍事、行政最高長官。
別說是升官了——哪怕是平調,也只能從太尉調任丞相。
事實上,漢家的歷代天子,也都是這么做的。
——太宗孝文皇帝想卸周勃、灌嬰二人手里的兵權,都是拜二人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