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將大農令改名為大司農,并使其取代原本的內史,徹底顛覆原內史屬衙‘關中小丞相’的政治屬性;
使‘新內史’:大司農,成為權力覆蓋面積遍布天下,卻并不大包大攬,只專精農業事務的、真正意義上的‘治粟’官。
這,才是劉榮認為有必要、有積極作用的九卿改制。
還是那句話:要改,你就去改他的職能,然后再根據新職能,考慮是否要換個新名字。
所以,拆分內史為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改中尉為執金吾,改大農令為大司農,并使其取代原內史,劉榮都打算照抄歷史作業。
——因為即便劉榮作為穿越者,也想不到比這更出色、更合適的內史拆分方案。
而其他的部分,純純就是閑著沒事換個名字玩兒,完全沒有實際意義的‘改制’,劉榮就敬謝不敏了。
“如此一來,新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都帶個‘御史’,倒是可以給其中一個改個名字,以作為區分。”
“嗯……”
“司空?”
“亦或是……”
只思考了片刻,劉榮便否定了這個選擇,卻也下定了給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其中一個位置換個名字的決心。
而且最終改的,大概率會是御史中丞。
原因很簡單:御史大夫無論改或不改,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公之一的亞相。
但御史中丞,百十年來都是御史大夫底下的一個小弟,即便劉榮盈給抬上三公之列,也難免會被人所輕視。
所以,劉榮打算給御史中丞,換一個‘更像三公’的名字。
至于為什么否定‘司空’的備選,則是因為司徒、司空、司馬,并非三百多年后的漢末三國才有,而是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被明確記錄在《尚書》當中的古三公。
其中,司徒對應如今的丞相,司空對應當下的御史大夫,而司馬,便對應過去百十年來的太尉。
既然已經決定罷設太尉,改以大司馬取締——尤其還將太尉/大司馬踢出三公之列,那司徒、司空這兩個古稱出現在三公當中,就多少有些不合適了。
具體改為什么,劉榮可以慢慢想——甚至可以先不改,直接讓御史中丞做幾年三公,考慮好了再改。
但改是一定要改的;
御史中丞,也是一定要取代太尉,成為漢家新的三公的……
“至于九卿么……”
“嗯……”
“宗正、太仆、衛尉、典客、大理、太常、郎中令七個,照舊。”
“——中郎將并入郎中令,再把衛尉、郎中令二者的權責明確劃分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內史、少府——內史于今年年末正式拆分;”
“唯獨少府……”
想到最后,劉榮再度陷入了兩難之中。
不得不說的是:眼下,是漢天子動少府最合適、最完美的時機和創口。
于外,北方匈奴接連打了兩場敗仗,都跑來求和了,短時間內——至少近兩年,根本沒精力南下侵擾。
至于南方的趙佗,賴漢匈朝那之戰、河套-馬邑之戰——這接連兩場由漢家完勝的漢匈大戰,南方百越之地也肉眼可見的消停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