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的不說,就只需要提一點。
——在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之前,繡衣衛從吳國帶回的消息,是吳王劉濞的府庫,至少存有十數萬金,外加以‘以百萬萬計’,根本無法通過人力數清楚的銅錢儲備。
在舉兵前,劉濞更是游走于齊系各王之間,重金收買各王,以及他們身邊的屬臣。
舉兵后,劉濞更是看出了華夏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都極其少見的重磅懸賞。
——凡能斬殺長安大將者,賞五千金,封萬戶侯!
斬列將,賞三千金,侯五千戶!
斬裨將,賞千金,侯二千戶!
何謂裨將?
——校尉!
——統兵不過千人!
列將,也不過是掌兵五千人的都尉而已。
且不說這部分賞金,最終并沒人從吳王劉濞處成功兌現——單就是劉濞敢這么許諾,就足以說明劉濞的家底有多么深厚。
但在吳楚亂平之后,長安朝堂最終從吳國、楚國府庫所得,卻不過黃金萬余金,銅錢三十萬萬。
根據劉榮保守估計,本儲存于吳、楚府庫的金錢,哪怕除去舉兵叛亂的開銷,也依舊有八成以上的銅錢,以及九成五以上的黃金,成為了平亂大軍的戰利品。
而這其中,占據大頭的,無疑便是隨軍出征,完成kpi的徹侯勛貴們。
一場戰爭打下來,凡是隨軍出征的徹侯,都無一例外發了大財。
剛發了大財,功侯們,自然也就看不上哄抬糧價、賣糧食的那點額外收入了。
三來,則是當年的糧價,已經有點離譜了。
前文提到,功侯們哄抬糧價,而后以更高價格賣出封國租稅所得的糧食,只要不太過火,朝堂和天子往往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朝堂甚至可能會主動配合!
但壞就壞在‘不太過火’這四個字。
——那一年,關中的糧價,已經過火了。
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過火!
從太宗孝文皇帝中年,一直都沒有漲過七十錢的糧價,在那年秋收之前,愣是摸到了百錢的門檻!
差點就回到了太宗皇帝繼位之初,諸呂之亂才剛平定時的水平!
真要讓糧價回到百錢以上每石,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在位二十三年之久的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彼時即位已經三年的先孝景皇帝父子,那二十六年全白干!
文景之治全白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