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每畝五萬錢的價格,總共也才能買八十萬畝地。
以每戶百畝地來算,也只是八千戶破產農民的地產。
相較于如今漢室‘五百萬戶’的龐大基數,這八千戶農民所對應的地,顯然還遠不足以支撐劉榮,施行所謂的‘土地帝有制’。
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首先,每畝地價值一萬錢,是關中渭北地區,水力資源豐富的區域,才有的高價。
除了渭北每畝一萬錢的良田,也就是寸土寸金的長安附近,那每畝動輒好幾萬錢的地,能讓人瞠目結舌。
而其他地方——如關東,哪怕是地處中原腹地的梁、齊、楚、淮,田畝的價格也多在三到四千錢每畝。
巴蜀地區稍貴些,能到六千。
而南方長沙、荊吳一帶,以及北方燕、代、趙,還有北地、隴右等郡,土地都是賣不上價錢的。
——時至今日,漢家依舊在沿用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實邊政策:凡戶農籍者,愿意以家庭為單位遷居北方邊墻地區的,無條件授田二百畝!
但沒人去。
白送都沒人要,自然也就不需要劉榮錢去買了。
再有,便是這土地帝有制,顯然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成的。
——劉榮總不能強買強賣,逼迫農民賣地給自己吧
肯定是要農民真遇上事兒要用錢,主動要賣地,劉榮才能聞著味兒出價買下。
這樣的情況,顯然不是如今天下五百萬戶農民都會遭遇的。
以每年,平均每千戶農民當中,有一戶需要賣一畝地換錢來算,五百萬戶,也就是五千畝地。
五千畝地,哪怕是按每畝五萬錢來算,也才二萬萬五千萬錢。
如今漢室農民五百萬戶、三千萬口;
哪怕口賦一減再減——從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到太宗孝文皇帝減免后的四十錢,再到劉榮進一步減半為二十錢;
光是這每人每年二十錢的口賦,就能為劉榮的少府內帑,帶來每年六萬萬錢的口賦收入。
歲入口賦六萬萬錢,從中拿出二萬萬五千萬——一半都不到的錢,吃下農民被迫變賣的土地,對劉榮而言完全不在話下。
至于說,平均每年,每一千戶才有一戶需要賣田,且只需要賣一畝地,這個數據模型準不準確
按照往常的、正常的地價,以及劉榮干涉前的社會運轉模式,當然不準確。
千戶一畝
百戶一畝都不止!
但在劉榮攜大量資金,手握皇權,以‘土地帝有制’為目的下場之后,地主豪強、地方官吏人為制造事端,逼迫農民變賣土地,就會變得無利可圖。
逼迫農民賣地,最終也是把地賣給劉榮,豪強、官員自然也就不會再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考慮到這么做,會幫助劉榮加快‘土地帝有制’進程,他們非但不會逼迫農民變賣土地,甚至還會反過來阻止農民變賣土地!
把這一變量也考慮進去,平均每年,每千戶農民變賣一畝地,便是大差不離的數據了。
——一千戶農民,幾千口人而已;
如今漢室,不大不小的尋常一縣,人口便在數萬人。
幾千口,便是一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