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每年都出一戶農民,要賣一畝地過活——對尚處于文景之治末期,且即將進入劉榮這一朝盛世的當今漢室而言,這非常正常。
至于說,每年才買八千畝地,劉榮何年何月才能把全天下的地都買下來,真正達成土地帝有制
這,就不得不提到劉榮‘土地帝有制’的設想,在最開始的初心,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了。
——土地帝有制,并非劉榮的最終目標。
劉榮不是地主老財,不是想把全天下的地都占為己有;
遏制土地兼并,才是劉榮的最終目的。
土地帝有制,只是‘遏制土地兼并’這個目的的手段,以及最終形成的結果。
簡而言之:劉榮要的,是遏制土地兼并。
只要能遏制土地兼并,土地帝有制能否達成、什么時候達成,劉榮都不在乎。
那么,回看劉榮這一套行為邏輯,以及大概率會導致的發展走向,劉榮的目的是否達成了呢
首先;
在劉榮以‘土地帝有制’為思維邏輯核心,親自下場收購農民變賣的田產后,倒閉的地方豪強、官員,不再逼迫農民變賣土地了;
因為這么做無利可圖了,或者說是‘利’都被劉榮搶走了。
于是,地主豪強不再巧取豪奪,不再設局逼迫農民變賣土地,甚至迫使自耕農破產成為佃農;
這算不算是遏制土地兼并
地主豪強、貪官污吏買不到農民手里的地了,也沒動力逼農民變賣土地了;
即便這讓劉榮買入土地的速度變的極慢,那又如何呢
劉榮可是恨不能自己也買不到,全天下的農民都不變賣土地!
若真是這樣——老百姓都拿得住、受得住自己的地,那劉榮還搞個什么土地帝有制
其次;
在劉榮下場摻和之后,不止是原本不需要賣地的農民,被沒有動力的地主豪強、貪官污吏放過了,就連那些真的需要變賣土地、套現應付危機的農民,也得到了遠高于市場價的資金。
原本需要賣好幾畝地,甚至十幾畝地的農民,現在只需要賣一畝地了;
原本需要把一百畝地全賣了的農民,現在只需要賣十幾畝,甚至區區幾畝了。
這算不算是農民抗風險能力大增、自耕農破產概率驟降
某種意義上,又算不算得上是遏制土地兼并
——大部分老百姓,不再需要賣地了,即便仍有少數人需要賣地,也只需要賣很少的地,就能應對大部分危機了;
總結而言:大漢農民,普遍不再需要被迫賣地了;
普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了。
這算不算得上是遏制土地兼并
最后的最后,才是劉榮的‘土地帝有制’。
哪怕未來,有朝一日,即便劉榮如此費盡心機的呵護,漢家的幾百萬戶農民,也還是把手里的地都給變賣了。
但最終,地卻落到了劉榮的手里。
劉榮仍舊可以最后兜底,把老百姓賣出去的地,再借還給老百姓去種,讓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得回屬于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