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人力有時窮
而在劉榮預想,或者說是展望當中,土地帝有制的進程,則大概率不會走向兩個極端。
——消滅土地兼并,讓全天下的農民,都不再變賣哪怕一畝地,是只存在于理想當中的極端樂觀情況;
這種情況,劉榮可以篤定的說:只要老百姓還手握土地擁有權,就百分百無法達成。
除非土地帝有制,亦或是公有制徹底、全面落實,不再允許私人擁有土地;
否則,只要手里有能賣的地,老百姓就總會有或主動、或被動變賣土地的那一天。
至于另外一個極端——土地兼并達到巔峰,全天下的地都真的被劉榮,亦或后世的某代漢天子買下,也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場景。
因為按照前文所提到的,劉榮推行土地帝有制的整個運行邏輯,就不難發現:土地帝有制,是能夠有效扼制土地兼并的。
在這套模式下,農民抗風險能力增高,變賣田產的頻率、數量大幅降低,土地流通速度大幅放緩,最終導致土地兼并被顯著扼制。
既然能扼制土地兼并,那自然,不止是扼制了土地被豪強、勛貴兼并;
也同樣遏制了土地,被劉榮在內的往后每一代漢天子所兼并。
總結而言,就是土地帝有制的推行,將直接斷絕特權階級兼并土地的可能,并順帶著,嚴重阻礙‘土地帝有制’的真正形成。
原本,老百姓有極大概率、極高頻率被豪強、官僚做局;
一旦被做局,就要損失幾十畝地,甚至全部的一百畝地;
但劉榮推行土地帝有制后,豪強、官僚做局逼迫農民變賣土地變得無利可圖,概率、頻率便會隨之無限趨近于零。
原先,一百個農民變賣土地,可能有九十九個都是被豪強聯合官僚做局;
而在土地帝有制問世后,這九十九個人都不再會被做局,都不用再變賣土地。
即便是剩下的那一個并沒有被做局,而是真的需要變賣田產應對危機的倒霉蛋,也不再需要變賣幾十畝,甚至全部的一百畝地了,而是只需要賣幾畝應個急。
賣出去的田,還會被劉榮借還給自己,繼續免費種,生活完全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絕不會因為這一次變賣田產的舉動,而陷入‘田越少越窮,越窮越賣田,越賣田越少’的惡性循環。
總計而言,便是農民變賣土地的頻率,將減少九成九以上;
變賣土地的數量,更是在九成九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降低為原先水平的千分之一以下。
具體來說就是:原先,一個有一千戶農民的鄉村,每年都要有幾十個幸運兒被豪強、官僚‘選中’,在豪強地主的巧取豪奪下,被奪走上萬畝田產。
顧忌吃相、影響的豪強,或許會放低頻率,隔幾年來一次,并把目標數量壓得低一些。
在意政績的官員,也會約束當地豪強:別把事兒做絕;
——與其把十戶農民手里的地清空,還不如把二十戶農民的地各拿走一半,好歹得把這么一家農戶留在縣衙的戶籍簿里。
可若是貪婪一點的豪強,外加放肆一些的官員,那幾十年內把某個鄉的地買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類似的事,在華夏歷史上屢見不鮮,便是在當今漢室,也絕非不曾有過。
而在劉榮這手土地帝有制后,同樣有一千戶農民的鄉,卻是隔好幾年,碰上天災人禍了,才會出一個或幾個倒霉蛋,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變賣三五畝地,以應對突發狀況。
一千戶農民,各拿著一百畝地,隔幾年才有其中幾戶,變賣區區三五畝地;
哪怕是按這個鄉,每年都有十畝地被變賣來算,一千戶,總共十萬畝地,需要足足一萬年才會賣完。
一萬年……
劉榮不知道一萬年后的世界長什么樣。
但兩千年后的世界,劉榮是見過的。
如果土地帝有制,真能讓漢家的土地兼并速度,降低到‘一萬年后才會讓底層農戶無立錐之地’的程度,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基本不亞于土地兼并,被劉榮徹底消滅了。
好比一個人類,一天內喝五升水就會水中毒,卻從來沒人說過‘水本身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