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的點。
——世人皆知,吳王太子劉賢,是被先孝景皇帝劉啟尚還是儲君太子時,一棋盤砸死在長安街頭的。
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吳王太子,不在吳國好好呆著,在長安干什么
若說是做質子,那不應該老老實實呆在王府、驛站讀書嗎
跑上街頭不說,還找儲君太子下棋
下棋也就罷了,居然還出言不遜,把太子逼急眼了,不惜當街掄起棋盤砸死人
其實,稍微一想就不難得出結論:彼時的吳太子劉賢,其實是太宗孝文皇帝為了親近吳王劉濞,而專門招來長安,和自己的太子劉啟作伴的。
王太子給皇太子作伴,對于宗親諸侯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榮光,以及更直白的恩寵了。
當然,也未必就沒有質子的意味在其中,但肯定是順手為之,而非專門質子。
只可惜,太子啟玩兒砸了。
所以,在孝景皇帝劉啟看來,老劉家的未來,其實是和當年那場吳楚七國之亂息息相關的。
打不打的起來
打多大
打多久
結果如何
影響惡不惡劣、深不深遠
每一個變量,都會影響孝景皇帝,對漢家未來的判斷。
最終,吳楚之亂雖波及大半個關東,卻也是堪稱光速的三月而平。
叛亂徹底平定后,孝景皇帝或許就有把握,讓漢家再傳個七八百年了。
沒錯;
和太宗皇帝一樣,仍舊是以宗周八百年社稷為展望,甚至是‘保守估計’的最低限度。
而到了劉榮,一切卻都不一樣了。
——劉榮很清楚,八百年的封建王朝,華夏只出了一個宗周。
歷史上沒出第二個,有劉榮亂入的這個時間線,也依舊不會再出第二個。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仍舊會對華夏文明歷史進程,發揮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甚至于,在劉榮有意無意間,為華夏文明‘提速’的前提下,為后人所熟知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很有可能會被縮短為兩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
還是那句話。
物極必反,月滿則虧。
又有言道: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長久穩定的封建王朝,必然會加劇社會矛盾,并最終伴隨著矛盾爆發而滅亡。
而征伐不休的亂世,也必定會在某個臨界點,走向不得不統一、不得不和平的道路。
統一的基因,始皇帝已經為華夏文明注入。
劉榮要做的,則是為華夏文明,注入另外一個重要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