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無奈…
民族意識。
在后世人看來,漢,恰恰是華夏民族,覺醒民族意識的關鍵歷史轉折。
然而事實上,民族意識的萌芽,早在春秋戰國早期,甚至是殷商萬年,就已經萌生而出了。
——早在千百年前,華夏民族就已經懂得區分白狄、北蠻、南夷。
雖然在這千百年的歷史進程當中,曾經被排斥的各路蠻、夷,都成了華夏文明的一份子,但這個過程卻是必不可少的。
曾幾何時,楚人被稱為蠻,越人被稱為夷;
甚至就連如今的關中,在短短幾百年前的春秋時期,也不過是為周天子養馬的牧仆:嬴姓秦氏的養馬地。
現如今,楚人也好,越人也罷,亦或是秦人、趙人、燕人、梁人……
凡是用諸夏文字,說諸夏語言,束發戴冠,衣衫右衽的,都被認同為諸夏之民。
雖然‘漢人’‘華夏民族’的概念還沒有清晰形成,但隱約可見的、模糊的民族意識,卻已經悄然形成。
只是不同于后世,華夏之民將世界上的人,分為漢人和洋人、龍國人和外國人——在如今漢室普行的價值體系當中,世界上只有一種人。
諸夏之民。
在這個時代的價值體系看來,除了束發右衽的諸夏之民、炎黃子孫外,世界上就不存在其他任何人種。
北方匈奴——蠻夷也;
西南諸夷——都說‘諸夷’了,還能不是蠻夷
甚至于,未來有朝一日,在世界的另一頭閃耀璀璨光芒的羅馬文明,將自己的使徒送到中原,恐怕也只會讓這個時期的華夏文明,在‘野人圖鑒’中多記一筆:遠漢數以萬里,極西之地,有白狄,金發碧眼……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華夏民族,雖然在嚴格意義上,還沒有形成‘華夏民族與外族’的區分觀念,但也已經形成了‘人和野人’的判定標準。
而這里的人,自然就是實際上的華夏民族。
至于野人——除了華夏民族以外的所有外族,都被納入這個籠統的范疇。
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說華夏民族,已經從某種程度上,初步覺醒了民族意識。
只是這民族意識,并非精確地:本民族和外民族,此外民族和彼外民族之分;
而是更為籠統且傲慢的:本民族和野人之分,此野人和彼野人之分。
雖然畫風有些奇怪,但本質上依舊是民族意識,似乎并不需要劉榮進行過多干涉。
但劉榮卻清楚地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華夏往后兩千多年的路,幾乎每一個不該走的岔路,每一個傷害華夏民族的絆腳石,都是源自外族。
甚至可以指名道姓的說:北方游牧民族。
——對于北方游牧民族,貫徹華夏上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劉榮并不覺得這是壞事。
正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在距離近現代兩千多年前的公元前,華夏文明獨自占據著亞洲東半部,若是沒有一個像樣點的對手,就很容易故步自封,走上歧路。
在后世,有這么一種有待商榷的說法。
說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幾乎完全是以戰爭作為驅動力;
每一場戰爭,都會激發新的技術革新,每一個文明的首創,也都會激發該文明所在的地區,不得不強迫自己快速進步,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外部威脅。
尤其是后世,發生在近現代的兩場世界大戰,更是讓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具備了不可撼動的堅實依據。
事實上,似乎也確實如此。
——在那兩次世界大戰前,準確的說,是西方掀起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文明費數千年,所得到的發展成果,甚至都比不上那兩場世界大戰后,人類科技費一年所得到的發展。
說的再具體一些,便是人類了五百多萬年,才從四肢著地的獸類,進化為了恐怖直立猿;
又了十幾萬年的時間,才從直立行走的‘猿’,進化成了靠智慧統治世界的人;
而后,人類又了五六萬年的時間,將身上的草裙、獸皮換成了布帛,并從山洞、樹洞搬進了自己動手建造的房屋。
再然后,人類費了至少五千年,形成了足以被稱為‘文明’的種群傳承。
從猴兒,到有健全社會體系、保障基本人權的人類文明,費了數百萬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