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封建王朝里,入宮當太監的人往往都是家庭經濟不好,想依賴“太監”這一職業謀取錢權與前途。而中行說愿意放棄“男兒身”成為太監,可見他對美好的未來是有很大期望。
沒曾想當太監沒多久,好日子都還沒開始享受呢,漢文帝就派中行說跟隨和親隊伍前去匈奴之地。
中行說心中非常不滿,便直接向漢文帝表達了“不”字,畢竟匈奴之地大多窮山惡水,飲食住所都不如漢朝,過去那邊肯定只能吃苦勞累。
漢文帝可不管這些,你一個臣子怎么能對皇帝的命令感到不滿,應該欣然接受,歡歡樂樂地跟隨和親隊伍,再說你還是個太監,連男人都不是。
中行說看漢文帝如此堅定,知道自己根本無法違抗圣旨,只得發發心中的牢騷。他當著漢文帝的面說:陛下,您就不怕我到了匈奴那,給您和漢朝帶來威脅嗎
換成一般人敢這樣說話,漢文帝肯定直接將他拉出去砍頭。但眼前確實需要中行說,再者漢文帝根本沒把中行說的威脅當回事,就你一個小太監能給大漢朝帶來啥影響啊!
于是,中行說只能帶著對漢文帝和漢朝的怨恨去往匈奴,心中唯有一個念頭:報復漢朝,報復漢文帝,都是你們逼我的!
一到匈奴地區,中行說就馬上給了老上單于一個“當頭棒喝”,直接將他給徹底敲醒,很快便成為了老上單于的“跟前紅人”,重要的謀略大臣,十分受重視。
漢文帝對中行說不重視,他卻在匈奴首領這里得到想要的地位,于是對匈奴的貢獻也越來越多了。
中行說來到匈奴前,老上單于崇尚漢朝的先進文化,而文化里最為重要的則是飲食和服飾,因此他在部落里大肆倡導要穿著漢服與吃漢食。
中行說卻告訴老上單于,你們這些做法是本末倒置了,反而削弱了民族的實力。要知道匈奴為何如此強大,正是因為他們衣食與漢人不同,如今提倡穿漢服吃漢食,加強對漢朝的依賴,不是變成“自我削弱”了嗎
老上單于連連稱是,心中十分震驚,中行說這人有頭腦啊,這不得好好“供養”起來。老上單于恭敬地詢問中行說,那依你看,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中行說表示:“將漢朝的繒絮做成衣裳,戰士們穿上它們在荊棘里奔跑,這樣衣褲就會被扯壞,以此證明漢朝的繒絮根本比不上匈奴的皮襖。接著把漢朝的食物都丟掉,顯示它們根本不如匈奴習慣飲食的乳制品美味。”
老上單于聽完大呼厲害,原來這看似一般的主意,實際上就是所謂的“文化自信”。一個部落或國家人民的自信,都要建立在本土文化自信的基礎上。
當我們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為民族塑造一個強大的心理,才能讓人民走到哪都充滿自信,對外能夠挺起自己的腰桿。不得不說中行說這一招太絕了,對匈奴的幫助遠勝于打贏一場仗。
而中行說帶給匈奴的驚喜遠不止此,匈奴人雖身強體壯,但確實缺乏文化熏陶,更不懂得算數。中行說的到來,他教會了匈奴人如何算數,能精確地統計牲畜武器,以及戰爭中盤點戰利品。
據說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便是由中行說發明的,他告訴匈奴們將死去的牛羊等牲畜尸體,掩埋在漢軍進攻匈奴路線的水源上游。
經過時間的沉淀,水源便會受到嚴重污染,產生可怕的毒素,然而卻不能被肉眼所察覺。
而在中行說死后多年,漢武帝派出軍事家霍去病前去討伐匈奴,結果喝下那些有毒的水,年紀輕輕就中毒身亡。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疑,因為和霍去病一同前去討伐的士兵,并沒有出現大范圍的病死,因此霍去病被“細菌戰”所害一說未能取得嚴肅的考證。
也可能是因為中行說成為“漢奸”后,漢人對他非常痛恨,便將對大將軍霍去病突然病逝的原因強加在中行說身上,無形中增加了中行說身上的槽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