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荊軻帶著“大鐵棍”去孟氏器行已經過了五六日。
他沒想到就是那一趟簡單的咨詢,帶來的結果幾乎是要把段家大門門檻給踏破的門庭若市。
都是來問無刃劍的。
肯定是孟皓和董掌柜那兩個大嘴巴到處說,搞得城里的貴族富商人盡皆知,連衛君府的張管事都上門來打聽。
現在看來,荊軻慶幸自己留了個心眼。
那天他跟孟皓說是外地朋友請自己幫忙,而之后的一天,孟皓就親自登門想要請荊軻找來朋友再看看那劍。
荊軻扯謊推托,說他昨天就帶著劍走了。
走去哪?
沒問。
荊軻最初不知道那叫無刃劍,還是孟皓簡單介紹了些劍的來歷和傳說,他才稍有了解。
原來老爹留給自己的不是大鐵棍,是一把春秋時期出自歐冶子之手的傳世寶劍,一柄不在八劍之列的封山遺作,可能還混著歐冶子的身體組織。
不過也不能肯定這鐵棍就是那劍,畢竟董掌柜只是根據顏色做了個猜測。
但七傳八傳之后,這事就真得不能再真。
甚至還出現了“烏黑粗糙的劍身會發出耀眼奪目的紅光”這樣的版本。
為了避免麻煩,荊軻把劍藏好,并且嚴正跟段然夫婦聲明:“為了段家好,還請二位就當沒有這把劍,也絕對不能說漏嘴,若是旁人問起,就說是我的事,你們也不太清楚。”
段然卻傻呵呵的:“你可以把這劍掛在店里啊,就像韓子的“好吃”牌一樣,可以吸引客人。”
荊軻頓覺一陣心累,扶了下額:“父親啊,你也聽過關于這把劍的傳說吧,且不說那是不是真的,但既然劍是我阿爹給的,他又說他辜負了一個人而害了五國,你就不怕他身后有什么錯綜復雜的背景么?
“一旦讓別人知道這把劍在我們家,知道我是他的兒子,段家保不齊會受到牽連,這年頭,家破人亡易如反掌,所以千萬謹慎,一定要把這事爛在肚子里,打死都不能說。”
段然夫婦這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鄭重答應絕不說漏。
然而,光是荊軻用朋友的名義來搪塞,就已經引得對這劍感興趣的人們紛至沓來,還有外地來的官員、富商、劍客,生生把段宅給變成了來濮陽必須打卡的旅游景點。
段家頭兩天還接待一下,在門口答疑解惑。
后來根本應付不來,干脆大門緊閉,在門上掛了個木牌來作答,囊括了這段時間所有問題的答案。
牌牌上的內容大意:
一,那東西不一定是無刃劍,看著不像劍。
二,荊軻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幫一個萍水相逢的客人去打聽。
三,那人已經離開濮陽了,不知道去哪兒,不要再問了。
四,問荊軻也沒用,對類似問題不作回答,敬請理解。
五,不許打擾家人和伙計,嚴重者報官處理。
六,歡迎來東市青禾軒用餐,鹵蛋熱賣中……
同樣的牌子也在青禾軒掛了一份,只要有人提問,伙計們就會指指木牌讓他們自己去看。
無疑,荊軻最近是濮陽城里最受歡迎的人。
如果說之前被各家盛情邀請是因為青禾的火爆復起,那么這一次來自孫仲的邀請就帶著額外的目的。
依然是無刃劍。
孫仲不是普通商人,在濮陽被眾人所知的身份是漆器商,實際是靠戰爭吃飯的人。
他手上握有發達的人脈網,與各國政商界都有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孫氏是僅次于呂氏的第二大商。
孫仲是東邊的陶邑人,陶邑是個很重要的地方,被司馬遷稱為“天下之中”。
它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諸國,又因為水運發達,成為戰國時期不二的經貿中心,也成為各國必爭的經濟要地。
它更是一座風口浪尖上的城邑,一會兒歸秦國,一會兒歸魏國,幾年前終于定了下來,歸到秦國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