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俘虜燕王、殺死太子丹后,秦軍一鼓作氣,火速集軍朝燕國遼東之地進軍。
沒了燕王,沒了國家,沒了主心骨,將士們不知為誰而戰,遼東的一萬燕軍很快就不戰而降。
秦軍一路挺進,行軍到了燕地最東北的陽樂和襄平,往兩座城邑的城頭插上“秦”旗,燕國就此徹底覆滅。
如果不是蒙毅當初堅持渡河,秦軍很可能因為放棄追擊燕王車隊而在衍水折返,從而讓老燕王逃至遼東,將燕國的受命再茍延殘喘一段時間。
如今,燕國比歷史上提前四年滅亡。
次年開春,秦王政二十一年。
秦軍接管燕都薊城后,掉轉矛頭,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地滅掉了代國,把代王趙嘉押送去咸陽軟禁。
而代國就變為了秦國的代郡,治所設在代縣,燕國境內原有的四個郡,上谷、漁陽、遼西和遼東則繼續延用,燕趙兩國也徹底成為秦國的東北角。
至此,想象一下地圖,華夏大地已經被一道從左下到右上的斜線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從西南方的蜀郡,到東北方的遼東,西方和北方盡數歸秦,東方和南方還余一個至今都沒睡醒的齊國,和一個陷于內斗但也不能小覷的楚國。
至于中間、正卡在這條線上的小小魏國,秦國只要稍稍一碾,就能把它壓碎成粉末。
不急。
嬴政在短短一年里、一口氣滅掉燕趙兩國,收了那么多地、那么多人、那么多兵,需要時間來好好消化。
接下來的一年中,秦國都在積極整頓新收納的燕趙兩地。
咸陽兌現了之前給予部分燕廷大臣的承諾,給了點賞賜,又將他們安排進內史為官。
其余的則留在原籍做郡官、縣官,大部分人官職不變,只是前綴由趙國和燕國變成了秦國。
秦國在兼并國家后的接管工作上早已有了豐富的經驗,操作起來有條不紊。
從官員職務到百姓戶籍,從城頭旌旗到軍營布置,全部按照秦國的標準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冠名和統計。
秦國官吏們挨家挨戶上門登記人口,入籍造冊,丈量田畝土地。
以前的趙人、燕人全都成了秦人,秦國又多出將近五百萬人口,其中可戰人數約為五十萬。
這五十萬人急需接受秦軍嚴格標準化的管理和訓練,以便盡快投入滅齊和滅楚的戰爭。
燕趙舊地新建了幾處兵營,派駐了土生土長的秦國將領進行操練。
期間發生過幾次成規模的兵變,多是由反秦士伍組成的,不過只是剛冒了個頭,在秦軍的鐵腕管控下,兵變很快就被鎮壓,幾千人當場處死,梟首示眾。
幾千顆腦袋在大營轅門前堆成一座座駭人的小山,非常有震懾力,其他人即使心有反意,見識過秦軍的鐵律后,也不敢再輕舉妄動了。
不過這種事也不能光靠殺戮來制止,為了避免以后還會發生類似的事情,秦國早有準備,頒布了一系列優待法令來穩定燕趙軍士們的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