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
咸陽,秦王書宮。
韓國、趙國、燕國在短短幾年內相繼隕落,六國已滅其三,秦國兼并天下的滾滾車輪開始向南方傾軋。
嬴政召集一眾大臣將領商討滅國計劃,很快,滅魏的日程被就被落實下來。
這要放在一百六十年前,對秦國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無異于碩鼠撞大象。
魏國曾是列國之中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那會兒正值春秋末年,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剛剛分晉不久,魏國第一任君主的孫子魏文侯起用法家李悝(音同虧)進行變法。
法家出手快準狠,政、農、法、軍連發齊下,效果顯著,魏國很快富強了起來。
在這次相對成功的變法基礎之上,不久之后又有吳起對魏國進行了強有力的軍事改革,以嚴酷的超高要求訓練出一批精銳步兵,魏武卒。
魏武卒的選拔過程極其挑剔嚴苛,士伍們穿三層厚的鎧甲、戴著頭盔,要有能拉開開十二石的弓弩力量,每人負重五十支箭矢,持戈佩劍,帶上三天的糧食,每天疾行一百里(秦里,約為三十公里)。
只有通過這樣考驗的,才能成為魏武卒。
當然魏武卒的待遇很優厚,憑軍功獲爵,全家免除徭役,還有良田美宅的補貼,這也使得普通士伍們奮勇訓練,拼了命、擠破頭也要成為隊伍的一員。
而吳起不光看中個人英勇,絕對的服從、嚴格遵循鐵一般的紀律也是士伍務必具備的特質。
在這個尤為看中重步兵的戰國時代,能有一支魏武卒這樣近乎現代化標準的特種軍隊,幾乎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一路向西攻占函谷關,奪取秦國河西之地五百里,叱咤中原,無可匹敵。
然而吳起變法也確實存在一定缺陷,加之魏國朝堂的混亂、戰略失敗、體制落后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魏武卒的力量日趨減弱。
再有秦國在商鞅變法后的強勢崛起,這支近乎無敵的軍隊再也沒了往昔耀眼的光芒。
當初秦國還只是個縮在邊陲與西戎雜居的落后弱國,被中原諸侯嘲笑為蠻夷,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后很長一段時里都沒能再露鋒芒,甚至讓魏國欺負得抬不起頭來。
而今風水輪流轉了一圈,曾經不可一世的魏國與昔日衰微的秦國處境互換,不是碩鼠與大象的關系,而是螻蟻與大象。
魏國在經過短暫的輝煌后逐年衰弱,終于被它的老冤家秦國一點一點侵吞蠶食,現在只剩最后以都城大梁為中心的一塊巴掌之地。
“魏國雖小,但絕不可掉以輕心。”王翦嚴肅道,“我軍攻魏時,楚軍極有可能趁機從后方襲擾,為了避免類似的狀況,需得先向楚發兵震懾,而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之后秦軍才能專心對付魏國。”
王翦的判斷多半準確,在李牧戰死后,世間再沒有一個能與他匹敵的將領。
他的決策就是攻城指南,他的建議好比戰爭寶典,而他說過的話,完全可以編撰成一套《王翦教你如何滅國》系列參考書,也許還能配上實戰路線的插圖。
眾將稍想片刻,覺得“參考書”說得對,相視著點點頭。
李信出列拱手:“王將軍所言極是,末將愿領兵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