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韶凌翻看著兩份奏折,不置可否。
左相趙海齊站出來奏道:“陛下,毀壞青苗雖是事關百姓生計的大罪,但好在公主殿下處置得當,及時安撫了百姓,處置了犯錯的將士,并沒有鑄成大錯,臣以為當從輕發落。”
榮韶凌隨手將奏折放在龍案上,“左相言之有理,宣和治軍不嚴,段愛卿教子無方,但都知錯能改,索性各罰去一年俸祿,補償給無辜受難的百姓。”
段駙馬一年的俸祿沒多少,藍敏儀加封護國宣和公主后,位同親王,待遇也與親王相同,一年的俸祿是一萬兩白銀。
罰一年俸祿不至于讓這兩人受難,但分給那些百姓,一戶至少得幾百兩,對普通百姓無疑是筆巨款了。
眾官員心中覺得異樣,但不知內情的人也不敢多嘴,只異口同聲的高呼:“陛下圣明仁愛,是百姓之福!”
頌揚過后,半夜就接到指令的孫御史開始發難了:“陛下,據臣所知,此事參與者眾多,依臣看來,其中毀壞青苗又鞭打百姓者,更是罪大惡極。
臣參戶部侍郎王大人,教子無方,縱子行兇!”此言一出,王侍郎如同見到晴天霹靂,怎么也沒想到此事與自己有關。
王侍郎的冷汗瞬間下來了,段駙馬甚至有時間寫好了請罪折子,而自己一點兒風聲都沒聽到,很難不讓人懷疑是有人在刻意針對。
還不待王侍郎想好對策,馮御史又站了出來,“陛下,孩子的性格處事來自于父親的言傳身教。
王侍郎出身寒門,又供職于戶部,歷來以深知百姓疾苦、為民請命自居,不知其子怎會做出此等禍害百姓之舉動?”
這等于是在明說王侍郎表里不一、沽名釣譽了。
“毀壞青苗,又肆無忌憚鞭打苦主,絲毫不知百姓疾苦,簡直是從骨子里透出的惡毒!”國子監監正,一位同樣出身寒門的老學究憤怒發言。
王侍郎此時此刻也只能選擇如段駙馬一般請罪,但失了先機,一切看起來就不一樣了。
“王卿,朕記得令尊去世后你家道中落,是令堂帶著你的長姐幼弟耕田織布供你讀書科舉。
五年前太后宣令堂入宮,發現令堂身上全是年輕時辛勤勞作留下的痕跡,滿手的老繭、再也直不起來的腰、步履蹣跚的腿。
事后太后曾對朕感慨:‘難怪王卿為官愛民如子,是因為他自小見過百姓之難啊!’
王卿親人飽嘗百姓耕作之苦,天災之無情,人禍之殘酷,你也曾為此寫下數篇文章為百姓發聲。
如今王老夫人去世不過四年,王卿就忘了本!不知老夫人泉下知道孫子成了作踐百姓的敗類,心中是何等滋味!”
王侍郎得榮韶凌賞識才得以官運亨通,如今一句“王卿忘了本”讓他如墜冰窖。
他曾真心要做一名好官,但財帛動人心,當寒門崛起,與世家聯姻,就不再甘心做寒門。
所以當他發現陛下有意施行新政,對世家下手時,他背叛了陛下。
今日有此災禍,是背叛之事被陛下發現了,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