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畫中文武官員的頂戴、官服、朝珠等細節上,也可以作出判斷,中方為首的應是總兵張朝發。}
{而在英國人筆下,定海鎮總兵毫無懼色地登上了“威里士里號”,他將在伯麥面前留下一句悲壯而決絕的話,令英國人肅然起敬。}
{“我們看到你們的力量,知道抵抗將是愚蠢的,但我必須履行我們的責任,必須這么做。”}
{《中國戰爭》一書寫道:“他們的責任和對皇帝的忠誠禁止他們投降……所以,他們必須抵抗。”}
{《中國叢報》在1840年分別選登了2名參與定海戰役官兵的書信,其中一封寫道:
“7月4日,星期六,戈登伯麥……要求交出這座城鎮。
后來又有了進一步的消息:中國軍官說他們很弱,英國人很強大,但他們不能投降,也不能保證不開槍,英國人必須來占領它,而他們必須戰斗。”}
{另一封信說:“似乎就在第5天,中國海軍中將和其他軍官被邀請到‘威里士里號’上。……把一門大炮指給他們看,并向他們解釋了一艘戰艦側面攻擊所產生的不可抗拒的效果。
對于這一切,海軍中將(他是一個無聊、乏味的男人)只是回答說:
‘你很強,我很弱,這是真的。我知道抵抗沒有用,但我必須戰斗。’”}
……
大宋神宗時期
“必須這么做……”
趙頊看著這句話,一時神游天外。
“必須這么做”“必須抵抗”“我必須戰斗”
不同的表述方式,指向的卻是同一個核心意思。
我不能退!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看著這略顯別扭的翻譯,嘆氣道:
“很明顯,這句話應該是總兵說的,只有他才能以水師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代表舟山說出這句話。”
“而在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這名總兵清醒認識到雙方的實力差距之大。”
“但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軍人,他肩上的職責是不可能卸下的。”
“所以,他必須這么做。”
……
大清咸豐時期
“咳咳!咳咳!”
咸豐用手巾捂住口鼻,奮力咳嗽了一氣。
“唉……”
在外敵入侵時刻,以血肉之軀擋在強敵面前。
張朝發已經勝過十之八九的大清官員了。
咸豐看著天幕,發散了思維。
他的身后是大清的土地,岸上有大清的臣民,他的肩上有作為朝廷命臣的職責和擔當。
他知道怎么做,也“必須這么做”
可惜……
這一句擲地有聲,大義凜然,足以被整個大清記住的話。
湮沒在了大清歲月的深處。
……
{對于這一分歧,有人分析認為,定海戰役后,張朝發即被定罪,在之后的官方敘述中,自然不能再以正面形象示人。}
{這個我知道,張朝發死后被欽差大臣伊里布等人當做替罪羊,將定海失守責任都推在張朝發一人身上,按丟城失地律,本擬將其處斬。}
{道光不明就里,在詔書中嚴厲斥責張朝發,并拒絕給予他贈官、謚號,甚至不允許其靈柩返回家鄉安葬。}
{直到咸豐即位后,張朝發才得以昭雪,并被追封為武顯將軍,靈柩由兒子護送回閩安葬。}
{張朝發的故鄉,福鼎人民在太姥山下的瓜園村巖角亭建“浙江定海總兵張朝發墓”。}
{墓前植“已歸大海心何負,未斬長鯨死不休”挽碑以為紀念。}
……
大明天啟時期
朱由校正心緒復雜的無以言說。
等看到道光的操作不由自主的扣了扣眼角。
“這個操作……怎么看著這么眼熟呢”
五弟是你嗎五弟!
……
明天……大概率請假。
沒理由,單純緩解一下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