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前面最高的佛塔,便說:
佛教在東漢時傳入,其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建筑,就是佛教建筑,特別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層的佛塔。
隨之而來的是“身毒”、西域一帶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涌入中原,漸漸向南方輻射。
劉兄,你看佛塔周圍的建筑是否與剛進城時建筑有所不同?
這種情況對中國的建筑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秦、漢時比較質樸實的建筑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和圓淳,這也是漢人的建筑風格第一次被動的融合,也喪失了秦、漢時的建筑風格。
佛教在東漢時就已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的緩慢發展,由于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以致興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為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
現在大梁王朝更是崇信佛教,梁朝蕭衍現在就開始大興土木,在建康修建佛寺已達三百多所,僧尼五萬多人,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這是剛剛開始,南朝地方各郡縣也都在興建佛寺,而這一切的負擔都需要黎民百姓去承擔。
聽說退縮到東北方的大趙石勒也開始崇信佛教,他不敢與北朝大秦作對,也不敢與南燕鮮卑奴為敵,只能崇信佛教,麻痹自己,在王城里興建寺塔。
北燕慕容氏更是不遺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時,就大興佛寺,開鑿云岡石窟。
遷都洛陽后,又在洛陽伊闕開鑿龍門石窟。
大秦把羯胡、鮮卑奴驅趕到東北邊時,據說北方天柱山里,大山里佛寺達三百多座,其中洛陽有一千余所,可見佛教建筑之盛。
而那些地方只是他沒有去過,也沒有在他的大秦境內發現佛教的蹤影。
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既然他在攻略胡虜之初,沒有見到佛教幫忙出戰的影子,那他就當佛教并不存在,也不會給他們在大秦享有任何特權和扶持,將新冒出來的佛教邊緣化任其自生自滅。
不像拜火教,好壞準許他們完全漢化以后,就可以在華夏境內傳播宗教。
他們提前下注大秦的未來,大秦不介意將它改造融合后,帶著他一起去征服世界。
南朝佛寺以建康的永寧寺為最大,按《建康伽藍記》所記,中間置塔,四面有門,塔后為佛殿。
這些資料就是蓋世太保、國土安全局、軍事統計調查局、獵人公會、宣傳部聯合起共同搜集、整理、匯總后的資料,內容很詳實、很細致。
離石說:
據資料記載:
初期的佛寺布局與“身毒”相仿佛,仍以塔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為輔,置于塔后。
關于“身毒”的資料介紹,董夫子私藏下來的史書中大略記載,因為這些書籍里的內容,才促使董夫子樹立了天下本應“大一統”的觀念。
離石歇口氣,接著說:
現在建康有許多佛寺是由貴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所謂“舍宅為寺”,就是把前廳改為大殿,后堂改為講堂。
于是,佛寺進一步中國化,不僅把中國傳統的庭院式木架建筑應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園林也融合成為佛寺的一部分。
這在《建康伽藍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禮拜而建造,傳到中國后,把它縮小變成了塔剎,并與東漢已有的多層木結構樓閣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木塔。
離石感嘆的說:
外來宗教進入中國,只要能與中國本土文明能融合,就可以試著讓他們傳播,看他們到底有沒有用,要是光會修建筑,那就去當建筑工人。
想到這里,離石就想笑,要是大秦以后的建筑工隊,管事頭領是光頭的大和尚。
永寧寺塔是該時期最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層。
這種塔與樓閣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僅作為禮拜的對象,而不供信徒、游人登臨游眺。
當時還存在第三種塔——單層塔,這是荒原獵人在北方天柱山里采藥時發現的。
天柱山石窟寺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洞窟型佛寺。
漢代已掌握了開鑿巖洞的施工技術,佛教傳入中土后,開鑿石窟寺的風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
這些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貴族、官僚出資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