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的局面卻是,北方的眾多實業家已經與大秦帝國緊密融合在了一起,若此時再采取強硬的強制手段顯然已經不太合適了。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離石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果斷下令讓商業部將所有的工業產品統統降低價格對外出售。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利用市場銷售的壓力來迫使那些實業家們,不得不動用手中豐厚的利潤,去購置全新的技術和設備,來被動推進大秦工業化。
為了推動國家的工業發展,離石決定加大工業投入力度,并展開首次嚴格的工業化篩選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關于產品的銷售策略,降價出售成為了一個關鍵舉措,通過降價銷售,把產量不足、質量不行的廠子刷掉。
需要明確的是,能夠負擔得起這些工業產品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大秦開辦工廠中的工人群體,降價不算是虧本,反正肉爛在鍋里,工人有了消費動力,才能體現掙紙幣的價值。
畢竟,他們所賺取的貨幣正是秦紙幣。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多,工人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而當產品供應充足而且價格相對低廉時,工人們手中持有的秦紙幣便開始悄然升值。
這一現象所帶來的影響,絕非僅僅局限于經濟層面,它更給整個社會注入了一股強大的信心力量,通過紙幣把天下人綁在一起,綁在大秦帝國身上。
特別是在首輪平價潮掀起之際,那些對于大秦缺乏堅定信心的實業家們,在這場無聲無息的競爭中逐漸被淘汰出局,黯然退出了工業化的浪潮。
然而,那些得以幸存下來的實業家們也深刻地領悟到,如果自家的工業產品毫無特色可言,那么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想要單純依靠降低價格來獲取利潤幾乎是癡人說夢。
因為同一個產品,大家比拼的無非就是誰的產量更大、價格更為便宜。所以,即使他們試圖降低價格,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更不可能長久。
與此同時,商業部憑借自身優勢,只要將產品價格設定得低于其他競爭對手,市場上自然會吸引大批消費者前來選購,形成市場上的虹吸效應。
畢竟,沒有人愿意花費更高的價錢去購買完全相同的商品。因此,這些實業家們不得不無奈地接受現實,將自己產品的售價調整至與商業部旗下產品相同的水平,甚至還要更低一些。
而且,由于價格相當的情況下,顧客往往會優先考慮購買,由商業部所管理的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原因很簡單,這些工廠產出的每一件產品上面,都加蓋有大秦質檢部門,那代表著權威和質量保證的官方紅印章。
官府在平民心中那可有地位多了,這就逼的實業家的同類產品,售價要比降價的同類產品低二三成才行,一些投機的小實業家,在第一波降價潮中,開始被清場,商業部依照指示,先通過商會,向幸存的實業家協商,如果愿意購買最新工業化技術和機器設備的,商業部愿意提供擔保,替資金不足的實業家去帝國銀行貸款,還可以把他們積壓的產品平價收購,讓他輕裝上陣跑步進入工業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