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地主們事先儲備了數量驚人的糧食,憑借這份家底暫時還不至于餓肚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無人照料農田,導致大量原本富饒的田地漸漸荒蕪。
對于掌管宮廷事務的內務府而言,此番局面倒也算不得虧損慘重,只是利潤率已經低到近乎于無。
好在人類每日都離不開飲食,當需求量足夠龐大之后,即便只是微不足道的利潤,累積起來也頗為可觀。況且內務府提供的食物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只要能吃的,都用高溫煮熟制成食物。
除了便于保存和攜帶的壓縮干糧之外,更有不計其數的美味可口的魚肉罐頭供人選擇。
大秦不止有農民還有漁民,漁民的產出可不比農民少,牛羊肉一般人吃不上,可是魚肉卻可以天天吃,因為魚肉便宜,食物種類一多,而且數量多價格更便宜,大秦人的飲食習慣開始演變,吃肉成了普遍狀態。
盡管每一個漢人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依舊頗為濃重,但對于糧食短缺所帶來的恐懼感,卻已經逐漸減輕、降低,對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便是內務府此前實施的一連串舉措高,皆是通過報紙向公眾予以公示的。如此一來,這無疑等同于來自官府作出的鄭重承諾。
要知道,按照秦庭一貫執著且倔強的個性而言,根本不存在出爾反爾、自食其言的可能性。正因如此,天下百姓們才能夠更加安心地,去思考如何購置消費品和置辦家業等事宜。
當工人們開始進行消費時,他們首要選擇的便是隸屬于內務府旗下,工廠所生產出來的各類產品。
然而,南方的商人們眼見自家的產品滯銷難賣,心中便打起了小算盤:既然這些相同類型的產品,并沒有明顯的標記或記號來加以區分,那么只要對外聲稱是由內務府所生產制造的,普通大眾又怎能輕易辨別真偽呢?
于是乎,在此種想法的驅動之下,南方豪門世家利用手里掌握的能工巧匠,開始仿制大秦高價值的商品,用這些仿制品賺來的利潤,貼補商戰中的虧損。
這明顯是要擴大商戰的作派,內務府反應速度要的比南方守舊勢力,猜想中快速得多,三兩天就搞出了獨特的標記,產品的商標應運而生,像是統一、大秦、勇士等等商標。
在這場你來我往、異常激烈的商業競爭當中,雙方可謂是斗得昏天黑地、難解難分。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真正從中獲益匪淺的群體,竟然是那些兢兢業業為大秦辛勤工作的普通人。
不僅如此,經過這番激烈角逐與反復較量,大秦發行的紙幣也得以成功、全面地融入到了,南方地區的方方面面之中。
在持續了一年多的商斗后,南方的豪門世家首先挺不住,大們大多數人將手里的廠子賣給了內務府,內務府還是用高于原價值一倍的價格,收購了這些紡織廠、榨油廠,然后加價又賣給北方的實業家。
這讓南、北兩方愿意干實業的人皆大歡喜,都覺得大秦的工業化太有意思了,即使失敗了,內務府也愿意給他們重來一次的機會,他們一旦主動使用秦紙幣,便只能與大秦帝國綑綁在一起,只要大秦帝國永存,他們手中的紙幣才是真正可以使用的錢。
他們很快在內務府牽頭組織下,成了大秦實業協會,這里面的成員,必須是有實業的大家族,就這樣內務府又把這部人,從舊勢力一邊拉到自己一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