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朝廷有官員上書提議。說是讀史書時有感,認為時間記錄混亂,應當好好梳理一番。
于是,他提議給以往的歷史,設置一個統一的紀年方法,將所有皇帝的年號,都納入其中!”
許多大臣聽了,不禁眨巴著眼睛,陷入思索。
他們有些摸不著頭腦,不太明白這究竟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見狀,接著詳細解釋道:
“比方說,就以秦王統一六國的時間作為紀元的起始,稱為東元元年。
那么到今天,就應該是東元一千多年了。
在此之前的時間,便稱為東元前多少年。
眾愛卿以為如何啊?”
眾大臣聽聞此提議,短暫思索之后,朝堂瞬間炸開了鍋,爭議之聲此起彼伏。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率先站出,雙手抱拳,恭敬地說道:
“陛下,老臣以為此事不可!秦始皇雖統一六國,但其在位時施行暴政,致使民不聊生。
怎能將其作為紀年之始?如此一來,豈不是會讓后人忽略他的過錯?”
另一位大臣也連忙隨聲附和:
“陛下,我朝自有我朝的輝煌盛景,何必去追溯前朝?以秦始皇為元年,似乎有些不妥……”
很快,禮部的一位官員站出來反駁道:
“此言差矣,以古時作為紀年元年,自然是為了彰顯傳承正統!”
又有一位鴻臚寺的臣子大步出列,聲音響亮,力壓群雄,慷慨陳詞:
“陛下,臣認為此法可行!臣曾讀史書時,也曾有過類似困惑。
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功績千秋不朽,影響源遠流長。
其一,自秦以降,漢人正統,一脈相承,從未斷絕。而我大明,乃是歷朝歷代得國最正的!此事關乎法統,有何不可?
其二,秦皇‘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程同準’,利在萬世,卻忘了統一歷法。
我大明若能行此事,既強調了法統之正當,更能做到‘時同歷’,使得大一統更進一步。
此乃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創舉,必定彪炳史冊!”
陸知白差點忍不住笑了。
這哥們誰啊?
他說的都是我的詞啊!
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
聽了此人的發言,眾多大臣紛紛點頭,贊同之聲漸漸響起:
“是啊,陛下。這東元紀年與我朝現行紀年并行不悖,臣以為并無不妥。”
“如此一來,便能直觀地感受到從古到今,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一直在傳承,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啊。”
此時,但凡在朝堂上經驗豐富的老臣,都能敏銳地察覺到,朱元璋對此事其實是贊同的。
倘若不贊同,根本無需拿來詢問,直接將奏疏壓下即可。
倘若不贊同,根本無需拿來詢問,直接將奏疏壓下即可。
朱元璋之所以詢問。
一是想讓大家都知曉這件事,
二是希望大家幫他把理由補充得更加完美。
于是,許多人紛紛踴躍發言,闡述統一歷法對于大一統、統治合法性的重要意義。
說著說著,幾乎滿朝文武都表示贊同。
最后齊聲呼吁,建議設置東元紀年。
朱元璋看著這一幕,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滿意的頷首說道:
“既然如此,那就先這般定下。再讓欽天監、卜筮官仔細算一算。
若是沒有差池,再派人增補所有的史書。務必把上到三皇五帝,下到咱洪武朝的時間,都理清楚咯!”
朱元璋一想到以后歷史中的年份,都能被整理得井井有條,就感覺說不出的舒坦,仿佛看到了一幅歷史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