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上前為李文忠把脈,指尖觸到脈搏時,不由得一怔。
脈象雖仍顯虛弱,卻比之前流暢了許多,不再如沉遲滯澀。
他忍不住低聲喃喃:“這……倒是……”
宦官則小心翼翼地湊近李文忠,輕聲問道:“國公爺,您感覺如何?”
李文忠放下書卷,淡淡一笑:“比之前好了些,咳嗽少了,手腳也不再冰涼。”
陸知白陸知白坐在一旁的桌案前,正提筆給徐達回信。
見有人來,他隨手拿過一張空白紙蓋住信箋,抬起頭。
陸知白輕車熟路地介紹道:
“如今已形成固定流程。三餐飲食有專門食譜,早膳后過一刻鐘,便開始梳理經絡,約一個時辰后艾灸。
我們專門打造了一張艾灸床,先灸通后背,再灸肚子,同時繼續疏通淤堵之處,偶爾施針排出淤血。一日三次,輔以湯藥調理……”
太醫皺起眉頭,滿目震驚,一番思索,問道:
“這套流程,確實比先前仔細許多,至于關鍵之處……
侯爺,這艾灸,似乎對調理有莫大作用?外治法門,竟然有這等作用?”
陸知白微微一笑:
“艾灸,也要重視量的積累。一時半會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有足夠時長。
外面常用艾絨,研究所加以改良,制作了艾條,更加方便。總體來說,現在對艾草作用,研究還不足……”
現在還是明初,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艾柱艾條,還沒流行。
另外。
這年頭,中醫更重視內治,也就是口服湯藥。
外治法被看作只能治跌打損傷之類的外傷骨傷。
也是因為內治法更復雜系統,更高大上。需要讀書識字,甚至有較高的文化,才能研讀晦澀的醫家經典。
與之相比,外治顯得簡單些。可能口頭就能傳承了。
當然了,有一些優秀郎中內外治都會用,具體看病人的癥狀。
但許多郎中仍然覺得,內治要高貴些。這是行業內部的鄙視鏈。
所以。
李文忠這樣的重癥,竟然也可以通過內外兼治來調理,而且方案是由一個門外漢提出的……太醫自然有些震驚。
宦官在一旁聽得云里霧里,卻也不禁對陸知白刮目相看。
他原也有些不理解侯爺為什么非要攬這個活兒,如今親眼所見,方知其中玄妙。
王太醫忍不住低聲嘆道:“侯爺高見,老夫佩服。”
陸知白擺擺手,語氣謙遜:
“諸位太醫前期的調理,也是功不可沒,我們不過是在此基礎上稍作調整。”
都是些場面話,太醫心中也明白,只好訕笑著。
宦官倒是想起一事,問道:“陛下對解毒之事,很是關切……”
陸知白說:“現在還是食療、護肝為主,過幾天表哥身子好些了,再開始用藥物解毒。”
宦官點點頭,露出笑容,說:“老天開眼吶!國公爺這身子見好,想來不日便能痊愈,真是咱大明朝的幸事。”
又對陸知白說:“侯爺手段真是高明!這一番調理,當真是妙手回春吶!”
陸知白微微一笑。
宦官又躬身道:“陛下一直念叨著國公爺的病情,這下好了,奴婢回去如實一稟,陛下也能寬心了!老奴先祝國公爺早日康健,福壽綿長!”
李文忠點點頭:“辛苦兩位了。”
太醫也拱手告辭,隨宦官回宮復命。
兩人走后,陸知白繼續給徐達回信。
李文忠口述,他執筆。
徐達遠在北平,得知老戰友病重,快馬加鞭送來慰問信。
徐達比李文忠年長近十歲,今年已五十二歲。
多年征戰,身上也難免有些病痛,對李文忠頗能共情。
信中,徐達已有些英雄遲暮的感慨,卻仍鼓勵李文忠積極治療,保持樂觀心態。
李文忠回信,介紹自己近況,寬慰友人。
又談及一些私房話及軍事議論,每每思索一番才開口。
陸知白便又拿一張信紙,自己給徐達寫了一封信。
大意是——
魏國公,雖然北邊缺水,但你也要多洗澡哦,不要仗著年紀大了就不洗澡。不講衛生容易長背疽!
雖說現在有大蒜素等新藥,消炎作用顯著,但長了背疽會很痛啊……
當然了,意思是這個意思,就是用詞會委婉一些。
以往陸知白與徐達并無直接交情,但他多次通過和燕王朱棣的書信往來,間接勸徐達保重身體。
此番直接通信,倒也不算突兀。
陸知白還準備有空了,給遠在云南的沐英也寫一封信,主動邁出交往的第一步……
兩封信寫完,陸知白拿給李文忠過目。
李文忠看罷,不禁啞然失笑,卻未阻攔,只道:“就這么寄過去吧。”
此次詳細匯報,讓朱元璋心中稍安。
又過數日,李文忠的病情趨于穩定。
咳嗽頻率降低,不再咳血,手掌也不再冰涼,有了溫熱之感。
陸知白長舒一口氣,多管齊下的治療方案的確是見效了,并不是短期效果。
只要熬過寒冬,待春暖花開,勝算會更大些。
歷史上,李文忠逝于三月初一,徐達則逝于二月……
或許寒冷的天氣,也影響了治療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