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想起什么,朱元璋道:“河南、山東、湖廣幾個地方發了水災,該撥款的咱都撥過去了,后面……你覺得該做啥?”
朱元璋如往日一樣,在教導著朱雄英,該怎么去看待這個國家,以及怎么去治理這個國家。
災后的建設,遠比災時還要難辦。
朱雄英想了想,道,“孫兒認為,要派各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御史,下去一趟,核查出受災的情況,然后相應的給予免除秋糧稅收。”
朱元璋噢了一聲,懶散的問道:“說的不錯,還有其他的嗎?”
朱雄英聞言,一時間也沒什么想法,道,“暫時就這些。”
朱雄英有些好奇的,看著朱元璋。
他知道,老爺子會說出比自己更多的東西。
果不其然,
朱元璋下一刻開口了,淡淡的道:“天災和人禍永遠都掛著勾兒的,要嚴厲各地地方衙門,防止其掩蓋過失,少報瞞報。”
“許多地方官為了彰顯政績,會欺瞞朝。”
“治理災情之事,一是事發時調度賑災,二是結束時給予百姓好處,最后還要考慮地方官場的利弊。”
“三個方面,都要考慮到,才能最大可能的避免天災,而隨的人禍。”
“無論如何,吏治依舊是重中之重,治他們,比治百姓要難很多,所以無論何事,都要防微杜絕。”
老爺子已經有段時間,沒教朱雄英本事了。
如今再次聽到,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和舒適感,又回來了。
老爺子說的不錯,天災其實并不可怕,大明朝廷雖然缺錢,但依舊有能力應對災情。
可怕的是,
天災之年,有官吏不作為,以及給了一些官吏、惡劣紳土地兼并的機會。
這些事,
老爺子一點,朱雄英就很容易想通。
因為之前,他去江寧縣看過百姓,被土紳愚弄的場景。
官府的不作為,再加上各鄉村的豪戶劣紳,都會成為壓垮百姓的稻草。
天災之年尤甚。
百姓和官府階級的矛盾,以及百姓和土紳階級的矛盾,依舊是現階段大明發展的桎梏。
想在短時間能打破這種平衡,不現實。
這些,
都需要朱雄英一點點去改變。
……
年后的陽光愜意,秋高氣爽,
也沒有夏日的炎炎火光。
陽光透過樹蔭,酒在老爺子懶散舒適的臉頰上,讓躺在搖椅上的朱元璋更添幾分舒爽。
“北疆的長城工事,恐怕不久要中斷了。”
“寧夏、大同、固原等三府的都督都說,在上京,希望朝廷盡快撥工費過去。”
“工部那邊周轉不過來錢,戶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說到這些話的時候,老爺子無聲嘆一口氣。
當初朱雄英,設想在北疆開辟長城防線,并且將原交趾的戰爭俘虜,送過去修城墻,所有的設想都是好的。
但是建設城墻,
需要的不僅是人力,更多的還有樹林、石材、草本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