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約瑟夫出了門,就見首席大臣布里安、貿易大臣巴伊、法蘭西科學院院長讓·巴蒂斯特·勒羅伊等人已等在大廳里,準備隨他一同前往大學者宮。
很快,幾輛馬車便離開了杜伊勒里宮,朝圣日耳曼區駛去。
馬車上,勒羅伊這位平時難得見到王太子殿下的院長顯得有些緊張,在褲腿上擦一擦手心的汗,取出一份文件雙手遞給約瑟夫:“殿下,這是委員會最終評定的"至高路易獎"獲得者名單……”
所謂的“至高路易獎”就是約瑟夫對標后世的諾貝爾獎所設立的獎項。
為了擴大獎項的影響力,至高路易獎委員會僅在歐洲各國宣傳,就花費了近40萬法郎。之前足有半年時間,各國的報紙上都是關于獎項的消息。
至于這個委員會,一共有5名常委,25名評委。這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委員來自于國外,以彰顯公平與公正性。
當然,評委們的薪水是法國科學院發的,辦公地點就在巴黎,約瑟夫真要想搞點兒暗箱操作其實也并不困難,但至少目前來說是沒這個需求的。
約瑟夫將名單展開,就見上面寫著:
物理學獎:亨利·卡文迪許(英國)。獲獎成就——測定出萬有引力常量。
化學獎:安托萬洛朗拉瓦錫(法國)。獲獎成就——闡明了燃燒的本質。
數學獎: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法國)。獲獎成就——創建一階偏微分方程理論。
生物醫學獎:約翰·亨特(英國)。獲獎成就——為完善病理解剖學做出的巨大貢獻。
文學獎: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黑森)。獲獎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
約瑟夫微微點頭,評選結果非常公平,沒什么可說的。只不過他將歷史上諾貝爾獎的遺憾——沒有數學獎——進行了彌補,對應地取消了和平獎。
在18世紀末,你跟人談世界和平?別逗了,根本沒人在意這個。
對和平的渴望那都是拿皇和歐洲諸國廝殺幾十年,焦土遍地之后才開始出現的,直到一戰結束,世界和平才為所有人所認可。
勒羅伊院長看著王太子,小心道:“殿下,實際上,委員會始終認為您才是應該獲得化學獎和生物醫學獎的人……您提出的"新型化學反應方程式"對化學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您所研究出來的"王太子的祝福",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從法國貴族到俄國農奴,都為您所救治過,”
他攤了一下手:“但您卻堅持要放棄獎項。”
約瑟夫略有些尷尬地點頭:“我作為王室成員,又比較年輕,如果在首屆就獲得獎項,很容易令國外學者質疑至高路易獎的公平性。”
實際上,他一直覺得自己搞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抄后世那些大牛的,用于發展國家無可厚非,但用來刷獎就顯得有點兒不地道了。
而且也確實如他所說,第一屆至高路易獎,讓外國人多拿幾項,能讓人民感覺委員會是公平的。
其實就如生物醫學獎,拉馬克絕對有資格評上,不過最后為了宣傳效果,還是給了約翰·亨特。拉馬克只能等到下一屆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