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上威壓也算是咱們一個創舉,伏副導此刻正在魔影廠調試設備,據她的反饋問題不大。”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看向屋里唯二的西洋面孔,保羅搞怪地攤手聳肩還做了個鬼臉。
他是一個身高接近一米九的壯漢,一臉彼得杰克遜式的絡腮胡子。
1月份的晉北山區,中午時分的氣溫也在零下四五度,他只穿了一件薄羽絨服,里頭更是只有一件白t恤。
頭上戴著一頂洋基隊的棒球帽,上身穿著一件攝影馬夾,下身是一條戶外多袋褲,褲腳掖在一雙巨大的野戰靴里。
全身上下,只有塞得鼓鼓囊囊的攝影師三件套,讓別人不用擔心他會被凍死。
他的助手是一個矮他半個頭的精壯小伙子,他的反應就比較正常,聽完小美的翻譯立馬變成了一張苦瓜臉。
就在這時,沙教授插進來說道,“陳導,既然電影里設定這條河在秋季枯水期可以涉渡,那么聯合軍就理應對之保持高度警戒。
這很容易推演,聯合軍24小時火力封鎖白水河在天馬山側后的河段,阻斷我軍增援,說明他們對天馬山勢在必得。
這樣一來,白水河下游470與589兩高對峙的河段,也必定會被重點關注。
否則不僅470高地有得而復失的危險,還會讓我軍打通與天馬山的聯系,火力封鎖的炮彈全都白打了。”
這回變成一張苦瓜臉的,換成陳一鳴了。
戰史專家確實可以讓電影更符合史實和更具合理性,但專家的較真勁兒也真讓人吃不消。
<divclass="contentadv">沙教授的潛臺詞很明顯,陳一鳴需要給過河這段戲上強度。
現在這套方案,傳令二人組大白天濕濕腳就渡過河去,太過兒戲,會被軍迷吐槽的。
陳一鳴只能再度向專家請教,“沙老師覺得,怎么設計過河才比較合理呢?”
“我只從軍學原則的角度分析,至于怎么設計橋段,那是你們的事。
按照劇情設定,故事開始時,我軍指揮所已經與對岸天馬山陣地失聯超過40小時。
而我軍是有每日定時發收報制度的,前方單位一般選擇天黑之后半夜之前給后方發報,這樣團部收報之后逐級上報,可以保證高級指揮員在天亮之前掌握前一日的戰況。
依此倒推,團指揮所應該是在戰斗打響的第4天晚上,最后一次收到天馬山陣地的戰報。
既然第5天晚上沒有收到報告,那么團長隔天也就是第6天,一定會派出援軍。
接著在第7天下午團長派出了傳令兵,這說明第6天的增援已經失敗。
我相信只要看過地形,任何一個指揮員都會嘗試從白水河下游繞路增援,而且會選在晚上。”
沙教授一番話說完,房間里劇組的人都多少露出一些不以為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