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任性的導演,甚至會拍到一半來了靈感,把已經拍完的廢掉重拍,姜麻匪和凱哥哥都是個中豪杰。
與順拍相對的另外一個極端,則是先易后難結合分組拍攝,也是陳一鳴前世混圈兒的看家本領。
目的只有一個,省錢。
這種拍法導演的自由度最小,就是個喊咔工具人。
因為劇本都被拆零碎了,外景地、演員檔期、道具和設備被制片人拼接的嚴絲合縫。
導演第一不能過于嚴苛,因為工期比品質更重要,一旦延期不是經費超支的小問題,而是整個項目完蛋的大事件。
第二是不能瞎雞兒亂改,因為拍攝是跳拍,你在a組也不知道b組是個什么狀況,不死死扣著劇本拍的話,拍完之后素材大概率剪不到一起。
這種拍法極大地保證了完片率和財務健康,對制片人和投資老板是一大利好。
陳一鳴前世經歷過的一個劇組,拍到一半撞上最大投資人斷供,制片人把后面的戲份咔咔咔一通砍,橫城租個景突擊補拍幾場戲,居然照樣完片上映了。
原因很簡單,簡單的室內戲、夜戲、正反打對話戲已經全部拍完,片子的故事輪廓已經很完整,后面還沒拍的,都是費錢費時費力的外景戲、群戲、大場面動作戲。
這部分其實就是錦上添花,豪有豪的拍法,省有省的拍法,伸縮度極大。
好比某土豪拍出一百萬訂購一臺車,工廠先拿十萬搭出一個能動的車殼子,這叫滿足客戶的基本需求。
至于后續交車的時候,給的是五菱神車還是奔馳大g,全看工廠的良心了。
人家tvb拍《射雕英雄傳》,拿塑料布當瀑布,也沒妨礙成為一代經典不是。
……
小美不理解的是,陳一鳴以上兩種拍法都沒選,定下來的是既吃力又浪費的先難后易拍法。
<divclass="contentadv">也就是郜叔聯系的k-18教練機尚需等待排期,否則陳一鳴還會進一步加大難度,跳到天上從飛機戲開始拍。
陳一鳴當然也是有理由的。
《1951》的外景地是自己搭的,隨便用沒有時間限制。
主要演員簽的都是長檔期,半年內隨時待命。只有侯永、李箭簽的是1個月,因為兩人戲份少而且是內景戲,不挑天氣。
加上設備、道具也都是自己攢的,不存在到期歸還的問題。
因此陳一鳴有極大的自由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拍攝方式。
相對而言,只有軍方提供的重武器不由陳一鳴控制,所以飛機、大炮、坦克這些大殺器出鏡的戲份,要盡量往前安排,給后續拍攝預留冗余。
雖然說先易后難的拍法更有利于磨合劇組,但也只能說大體上如此,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至少陳一鳴覺得,《1951》就不適用。
劇組的幕后都是來自華國幾大制片廠的業內精英,陳一鳴不擔心他們的能力和素質,擔心的是他們的配合度和對自己理念的認同。
誰讓他連三十歲都沒到,嘴上沒毛呢。
陳一鳴很清醒,拍攝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矛盾,而且還不會少。
越是有能力的精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就越是固執。
對于遲遲無法認同、難以合作的成員,陳一鳴只有一個辦法,不換腦子就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