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作就是給f35重新做一個外骨骼,外形類似地球儀。
最外層是一個圓形框體,作為中介連接合金桿和攝影機。
框體下半部分安裝有一個電控底座,遠程遙控攝影機左右搖頭和上下俯仰,滿足運鏡的要求。
電控底座的x軸和y軸標有刻度,最小移動單位是6/360,距離相當于手表表盤上的1分鐘的角度。
唯一欠缺的是調節移速的功能,穩定性的問題實在是難以解決,陳一鳴索性不要了,拍攝的時候用抽幀的法子替代。
陳一鳴走到攝影車旁邊的時候,那里已經圍了一大圈人。
少部分擠不進去的,在仰著脖子看天上的攝影機。
大部分脖子仰到酸的人,則在探頭探腦地圍觀桑平操作遙控器。
陳一鳴擠進人群,中間是桑平和保羅兩個人一坐一站,兩側是他倆各自的助手,身后還站著阿萊的跟機員和副導演伏瑞香。
祥瑞做翻譯,兩個攝影師正在討論實拍的運鏡步驟。
桑平身前的邊桌上擺著一個超大的鍵盤,脖子上掛著一個大大的耳機,一派新潮樂隊老炮的架勢。
鍵盤做得大也是為了操作方便,因為上面集成了三部分功能。
第一個是攝影平臺的相關功能,包括云臺的升降與移動,合金桿的伸縮,主要用于調節攝影機的高度。
第二個是控制攝影機底座的移動,包括水平和俯仰兩個方向,決定攝影機的取景范圍。
第三個是攝影機本身的功能,實際掌控拍攝。
純黑色的鍵盤采用全金屬材質,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旋鈕和按鍵,透著一股工業朋克的科幻感。
<divclass="contentadv">這東西看著不起眼,其實做出來并不容易。
光要求阿萊開放攝影機控制模塊就不簡單,這事情單論性質,與改進研發分體式攝影機截然不同。
后者只是產品外觀和功能的局部改進,拿出來的東西還是封裝之后的產品,不涉及底層技術和邏輯。
前者需要阿萊開放控制系統的接口,允許第三方設備直接調用,屬于是在侵權的邊緣瘋狂試探。
馬云騰的母上大人出馬大力游說,加上《魔都假日》和《1951》對阿萊數字攝影機的開拓性意義,終于成功說服阿萊管理層破例同意。
劇組可以在阿萊跟機員的現場監督之下,改裝和使用攝影機控制鍵盤。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利益驅動,因為這個傻大黑粗的玩意兒,陳一鳴預先做了專利申報。
阿萊不同意無所謂,他大可以等專利審核通過之后去找那幫小日子公司。
要知道現在數字攝影機市場還是藍海一片,有志于此的公司一大把,阿萊還做不到10年后的一家獨大。
只不過陳一鳴并不指著這東西賺錢,偶爾搞發明完全是為了拍電影方便,因此第一選擇還是合作過的阿萊。
事實證明,在利益面前,號稱鐵腦殼的日耳曼佬也是懂得變通的。
桑平正在向保羅解釋他的想法,“一邊降高一邊縮桿,相當于水平和高低兩個方向同時移動,攝影機的晃動幅度還是有些大,這是我們之前驗證過的。
所以我還是堅持不縮桿,調焦距,把主要工作交給攝影機本身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