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祥瑞的翻譯,保羅嘰里咕嚕地說了一長串話,打頭就是連著三個“不不不”,隨后才是祥瑞的翻譯。
“這樣拍節奏太慢太平,我們需要更不平庸的選項。”
陳一鳴咳嗽了兩聲,中間幾個人這時才注意到陳一鳴的存在,紛紛和他打招呼。
桑老爺子的心思全在拍攝上,不經客套直接開口求支持,“小陳,我認為開場第一個鏡頭還是要節奏舒緩,給觀眾融入電影氛圍留出余地,所以…”
保羅剛聽完祥瑞譯出第一句,就開口打斷,“no,這里如果采用平滑運鏡,會消減后續的緊張感,開頭跳出節奏,更利于調動觀眾。”
陳一鳴略顯“羞愧”地回避了桑平和保羅爭取支持的目光,自顧自地說道,“你們的意見都有道理,我各同意一半,所以咱們再改一下分鏡吧。”
桑平和保羅聽了無不面色大變,馬上就要開拍了,你小子還來?
兩人的“變態”是有前情的,因為開場戲的分鏡,過去一個多月里都不知道改了多少稿,攝影組的一眾人等被陳一鳴折騰得欲仙欲死。
最早的一稿完全脫胎于原版《1917》,從秦哥找到木頭開始,全程戰壕戲。
這種編排都不能說是舒緩了,簡直就是波平如鏡。
走訪過老兵之后,陳一鳴希望對我軍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多一些側寫,因此在開場戲里加了幾臺破爛解放卡車做背景。
也就是把戰士們搬運和吐槽的情景,穿插在兩個主演的行進過程中。
算是在第一稿的基礎上,豐富了一下鏡頭內容。
至于拍攝手法,則沒有多少變化。
第三次改動源于沙教授,他給陳一鳴詳細講述了拉長補給線之后我軍后勤部門付出的巨大代價,指出了幾處群演臺詞的錯誤。
陳一鳴由此進一步拓寬思路,他想到了那部號稱《金剛川》原型、反映半島戰爭后勤線斗爭的紀錄片《鋼鐵運輸線》。
反復推敲之后,他再次改動分鏡稿,把開場戲的時間節點往前推,從“主角匯合”變為“搶救物資”,這就是現在這一版開場戲的雛形。
說句題外話,老沙如今在劇組里已經是“瘟神”一樣的存在,各部門無不“談沙色變”。
在陳一鳴的鼎力支持下,沙老爺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有了極大的“挑刺”干勁兒,主觀能動性爆棚。
將近七十歲的老人家,先是天天泡在外景地上,指揮著工兵一土一木地“復原”戰場。
他的微操水平簡直賽過常委員長,都是諸如“這個機槍巢向左移動一點五米”或是“那個防炮洞的拐角再彎二十五度”之類的操作。
一度弄得戰士們遠遠見他過來就忍不住想尿遁,怕之懼之甚過自家團長。
外景地弄差不多了,他又把精力無縫轉移到劇組的幕后部門。
攝燈錄他老人家看不懂,于是看得懂的服化道成了重災區,全都在老沙的淫威下瑟瑟發抖。
這會兒他老人家正和兼管這三個部門的副導張維寧吵架呢,那調門兒是一個更比一個高,攝影車這里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老張是業內知名的群演大管家,天天在大群戲里泡著,練就了一副大嗓門,不用喇叭都能鎮住最調皮的群演。
能和老張比音量,可想而知老沙有多么投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