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卡車停穩,戰士上場。
一直關注著老人的護士馬上注意到,李政委擱在座椅扶手上的手瞬間抓緊,手背上青筋暴起。
她不由得暗暗叫苦,這算不算是情緒激動呢,如果她現在讓李老離開影廳,多半會被一眼瞪回來吧。
那架勢她見過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見第二次。
護士在心里默默祈禱,漫天神佛保佑,后面千萬不要有過于逼真慘烈的場景出現,她真的應付不來啊!
其實護士有些杞人憂天了,李玉成只是條件反射下的身體應激反應,怪只怪安曉峰把炮聲的音效做得太過還原,羅寶河把硝煙的特效搞得過于寫實。
高度追求真實的代價,就是習慣了神劇里一炮下去火焰連天效果的觀眾,反倒對只騰煙不冒火的“真正”炮擊沒什么感覺。
當初劇組在討論特效呈現的時候,也曾糾結于“藝術”與“真實”之間的平衡。
最終選擇“真實”路線的原因,也不是陳一鳴患有還原戰史的強迫癥,而是為了先抑后揚,進一步凸顯榴彈炮齊射那一幕的震撼感。
從內部試映時的反饋來看,貫穿全片的炮擊音效和煙霧特效,在“真實”的幌子下確實有所弱化,沒有給觀眾帶去太多負面影響。
米圖看著占據大半個屏幕的炮擊硝煙,聽著隱隱炮聲下兩個主演與山頂哨兵的對話,居然并不覺得聲音太吵或是畫面太臟。
因為心神都在劇情上,她本人無暇思索內里的原因,其實無需細究,不過是她習慣了而已。
開場戲的炮擊距離更遠,聲音是經過放大的,而南岸山頂的炮擊距離更近,聲音卻反而是縮小的。
這種反差本來很容易被觀眾識別出來,但就是因為炮擊若隱若現地一直沒有停,觀眾的感覺已經大幅鈍化,這才給了陳一鳴瞞天過海的機會。
如果追求聲音的完全真實,等于2個小時的電影,光打炮就一個多小時,那樣電影將毫無可看性,吵都吵死了。
得益于安曉峰精湛的音效技術,米圖可以完全排除炮擊背景音的影響,更專注地感受演員的表演,思考臺詞背后蘊含的信息。
<divclass="contentadv">米圖雖然是女生,但是戰爭片看得并不少,而且不挑食,只要評分高口碑好,不分國別不分題材都會看。
因此她能夠意識到,《1951》與以往主旋律戰爭電影在氣質上的不同之處。
前一幕戲,打頭的參謀大步流星地趕路,間隔好幾秒才會問個話,問話的時候全程目視前方,完全不存在慣常的轉身、扭頭或側臉等提示性的互動。
跟在后面的士兵步伐肉眼可見地松垮,一看就沒怎么接受過訓練,回話的時候帶著遲鈍,就像口吃的人盡力控制著讓自己正常說話。
從構圖到表演,無不透露出一個信息,這倆人完全不是一掛的,而且非常不熟。
米圖當然可以預見,兩個主角在后面一定會建立羈絆。
這是一種由遠而近的處理方式,本身并不出奇,只是放在華國戰爭片里會有些怪異,反倒是在西方戰爭片里更為常見。
而兩人的對話,同樣讓米圖有一種怪異感,臺詞短小精悍,讓米圖很難忘記。
“西南山里邊的?”
“這是北邊,我打南來,怎么個南,我不曉得。”
“怎么當的兵?”
“家里養活不起,趕上縣里招兵,我就來了。”
“在隊上都學過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