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果繼續追加預算,達到2億或是3億,那么這4個項目里,唯有最后一個《花木蘭》有希望回本。”
對面的馬二爺面露驚訝,“一鳴你的想法還真是特立獨行,項目委員會幾次討論都把《花木蘭》的優先級放在最后,展開來詳細說說伱的理由。”
陳一鳴還是拿過紙筆邊寫邊說,“馬叔,我還是用數字說話。
這4個本子都是古裝片,這個類別天生就是大片,因此就得用大片的標準來衡量它們。
按照3倍回本的行業規則,1.5億投資,5億票房才算是保本,6億以上才稱得上大賺。
只要看看去年的《建國大業》,就該知道單片6億票房,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說這幾個項目差不多要到明年才能上映,屆時國內電影市場又會有一輪增長。
但是不要忘了,電影制作成本也在水漲船高。
現在的1.5億已經是大片的最低投資,到下半年前期籌備結束正式啟動時,1.5億很大概率不夠用,漲到2億、3億一點兒也不稀奇。
投資漲5000萬,票房就得跟著漲1億五,上映尾盤的時候賣票有多難,馬叔你比我清楚。
所以我敢斷言,只要投資飆上2億,沒有海外版權運作,回本就是癡心妄想。
這就是問題所在,華語電影本來出海就難,現在還是古裝華語電影,那不是難上加難?
吳導為什么拍三國,不就是因為在小日子、棒國、東南亞能賣版權么。
這四個項目都是港城導演擔綱,那我已經可以預見,為了海外市場,他們必然要求啟用更多的所謂亞洲巨星。
<divclass="contentadv">于是大明星導致高片酬,高片酬進一步推高制作成本,更高的成本帶來更大的回本壓力,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到最后結果如何,我是想象不來。”
馬二爺追問道,“那你又為什么唯獨看好花木蘭呢?因為這個項目預估的投資額最低?”
陳一鳴搖了搖頭,“只要是按照大片標準制作,這4個項目的成本不會差太多,除非是掛大片羊頭賣類型片狗肉,比如把花木蘭拍成一個愛情故事。
你想啊,同樣是武俠題材,港城tvb是咋拍的,臺島洛曉閑又是咋拍的,那能是一回事么?
我之所以看好花木蘭,是因為它在4個項目里發揮空間最大,既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文化壁壘。
從編劇的角度出發,古裝題材就像是戴著鐐銬跳舞,各方面的限制特別多。
首當其沖的第一條,故事要有史詩感。
同樣是打仗,《1951》可以把視角降格,只關注一個或幾個士兵的經歷,觀眾不僅不喊退票,還會覺得接地氣有生活。
可是換到古代背景下,我只講小人物,不提大時代,觀眾能不能忍?多半是不能忍的。
電影只要沾了古代的邊,就背上了史詩感的包袱,這是市場給這個題材預設的期待,主創只能迎合不能違逆。
顧名思義,所謂史詩感,就是一半歷史一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