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前的大遠景倒是氣勢十足,接戰后的取景角度卻很受局限。
加上冷兵器對戰距離很近,鏡頭一拉遠演員的動作細節全都糊掉了。
<divclass="contentadv">而一旦把機位放近,對背景演員表演和走位的要求立馬大幅度拔高,換句話說就是拍群演要跟拍主配角一樣精細,這是大部分劇組根本無法做到的。
陳一鳴如今的地位,允許他稍微“任性”一點,對資方和主創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說,陳一鳴可以適當“欺負”一下主配角,把他們的部分戲份和時長挪給群像戲。
同時,他也有足夠的預算和時間,分配給群戲拍攝。
但是,這場戲的拍攝同樣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所有主創群策群力一一解決。
開拍之后,照例還是先把靜態鏡頭一次性全部拍完。
現在陳一鳴對這部分鏡頭已經完全放手,崔放領著三個副導演,輕車熟路地將分鏡稿上的場景一一拍攝完成。
營壘內的唐軍甲胄鮮明器械精良,以主將古越河為視角,逐一巡視走過三面寨墻,最后帶領觀眾直面山下黑壓壓的敵軍。
當然,遠眺的鏡頭全是擺拍,山下其實一個人也沒有,電影里的西突厥軍陣還都在巨石工坊的電腦上。
唐軍的部分拍完之后,群演們棄甲著袍開赴山下,搖身一變成為西突厥軍。
先行軍,再分兵,敵軍部分陳一鳴加快了節奏,時長和鏡頭數都只有唐軍的三分之一。
而且張毅統帥的西突厥攻擊部隊,隊列參差不齊,服裝與武器也不統一,屬下各部落頭領還各懷心思。
這也從側面告訴觀眾,賀魯大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內部并不團結。
花了兩天時間,接戰前的戲份順利搞定。
隨后劇組轉至營壘東側,首先拍攝段落最后也是最慘烈的破寨部分。
按照劇情設定,張毅是在西、北兩側打成焦灼狀態,充分吸引唐軍注意力之后,才突然發力猛攻東側,試圖畢其功于一役。
因此此處上陣的部隊,是西突厥最精銳的王帳軍。
他們的奮力一擊威力十足,當即突破東側寨墻外的壕溝與矮墻,進而在寨墻上打開一個十幾米的缺口。
唐軍這邊的反應也很快,蕭嗣業親帥親衛預備隊迎頭頂上。
雙方戰力最強的兩個單位在缺口處兇悍對撞,頃刻間刀砍槍刺尸積如山。
這個段落在劇本里只有半頁紙,起于張毅本陣的一聲令下,結束于古越河在尸山血海間的拄劍而立,時長不到五分鐘。
然而落在分鏡稿里,卻是厚厚一大疊七十多頁畫紙,不亞于一本漫畫。
陳一鳴把每一個運鏡和每一個特寫都單獨畫了一幅圖,可以說是細之又細。
以分鏡稿為基礎,崔放和他的攝影組起草了厚度跟分鏡稿差相仿佛的運鏡圖。
這還沒完,因為這場戲絕大部分都是中景和近景,因此機位相當于“埋”在群演里,運鏡軌跡與群演走位,配合上必須做到天衣無縫。
想要達成這個效果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大量的排練,一直練到熟極而流條件反射為止。
準備階段已經極為耗時耗力,實拍之后更是困難重重。
既然是戰爭戲,自然會有很多血漿四濺的鏡頭。
于是每一次ng,都意味著海量人造血漿和服裝道具的耗費,成本只是小問題,復位才是大/麻煩。
以至于陳一鳴想出了一個替代方案,那就是動用超量群演,直接進行四班倒拍攝。
第一組ng了,整組拉下去復位換裝,換干干凈凈的第二組上,如此循環往復。
反正缺口處只是幾百人規模的戰斗,專業群演加上本地臨時群演,人力方面完全夠用。
在陳一鳴花錢如流水的助攻下,東側的“換命”戲用了五天時間終于得以完成,營壘場景最大的一塊硬骨頭,總算是啃了下來。
在外單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