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墊場戲的墊場戲
最難的一組戲拍完,劇組上下都大松了一口氣。
隨后大家轉場到北側,在陡崖處拍攝“攻城”戰的戲份。
攻城可以說是古代冷兵器戰爭獨有的戰斗形式,以往的華國古裝大片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作為攝影指導的崔放就掌鏡拍過不止一次。
加上這個分戰場在劇本里的設定是佯攻,攻守雙方都在刻意留力,因此雖然場面上飛箭如雨長梯如林,但是雙方的實際損失都不大。
陳一鳴的分鏡稿聽取了崔放的建議,在運鏡方面玩兒一些小花樣。
跟東西兩側主戰場遠中近結合的運鏡切換不同,北側陡崖的拍攝玩兒了點花樣。
崔放跨上斯坦尼康,近距離跟拍爬墻作戰中的西突厥士兵。
沒錯,在這里陳一鳴用了全片唯一的主觀視角。
還是以敵軍一線士兵為主角。
一個死掉之后才露了一次正臉的“主角”。
時間并不長,凈時長統共2分多鐘。
從當面的西突厥分隊向陡崖下開進起始,到作為攝影參照物的士兵陣亡結束。
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主要是電影節奏與觀影體驗兩方面的考量。
這場營壘攻防戰,整體而言都是主角木蘭的墊場戲,起到的主要作用,還是渲染烘托接下來木蘭率領騎兵突襲的高朝戲份。
于是就有了一個火候問題。
既要把場子熱起來,又不能太熱以至于搶了主角的風頭。
就好比拳王爭霸戰之前的墊場賽,選手和賽事往往都會比照正賽輕上一兩個量級。
這樣當正賽開場時,光是出戰拳手的氣勢和塊頭,就能讓觀眾感受到鮮明的對比。
三個分戰場,陳一鳴選擇了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力爭讓觀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戰場全局與局部的關系。
而實拍的時候,陳一鳴又嚴格限定了時長和鏡頭數,只抓取其中的關鍵片段,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
已經拍完的東側戰場,屬于短暫而快速的白刃陣戰,上方是槍林互懟,下方是短兵相接,后方是弓矢如蝗,突出一個打得狠站得穩。
而北側戰場,則是一個草原牧民炮灰死前最后的人生掠影。
驚惶、無力、恐懼、瘋狂,直至突如其來而又無聲無息地死去。
盡顯戰亂時期普通士兵的無奈與悲傷。
當然,作為這段戲里“主角”的對立面,崖頂的唐軍則是冷酷的代名詞。
他們有精良的器械和優越的地形,居高臨下守得毫不費力,而西突厥一方卻只能咬刀頂盾攀爬長梯,如同撲火的飛蛾轉瞬即滅。
當初一眾主創在討論分鏡稿時,林蕭和齊郁就不是很贊同崔放的這個處理方式。